首页  内陆渔文化
|  
文学与鱼丨“洛鲤伊鲂,贵于牛羊”——《洛阳伽蓝记》中的渔文化

文学与鱼丨“洛鲤伊鲂,贵于牛羊”——《洛阳伽蓝记》中的渔文化

发布时间: 2022-07-20     浏览次数: 784

《洛阳伽蓝记》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伽蓝(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书中记载:“洛鲤伊鲂,贵于牛羊”意思是指洛水鲤鱼、伊水鲂鱼味道异常鲜美,比牛羊珍贵。洛河鲤鱼,曾享有“龙鱼”的美誉,自古就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闻名。鲂鱼又名鳊鱼,产于伊河,故有“伊鲂”之说,汉唐时期,富裕人家常以此鱼招待贵宾。古人常用洛鲤伊鲂这个成语,比喻十分难得的美味佳肴。

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何以如此名贵呢?

·鱼市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城南洛水南边设“四通市”,是商人与货物的聚集地,也是鱼产集散地。“别立市於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於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鱼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於牛羊。”(卷三 城南) 城东也有吴人坊,俗称鱼鳖市:“……城南归正里,民间号为吴人坊,南来投化者多居其内。近伊洛二水,任其习御。里三千馀家,自立巷市。所卖口味,多是水族,时人谓为鱼鳖市也。”(卷二 城东)可见北魏都城洛阳鱼市的繁华。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四通市紧邻洛河古道)


·鱼池

北魏洛阳城还有很多园林、鱼池建筑。例如,城内的太仓西南有翟泉,翟泉“水犹澄清,洞底明净。鳞甲潜藏,辨其鱼鳖。(卷一)”城南有竹林鱼池,“芳草如积,珍木连阴。(卷三)”市西北也有土山和鱼池,是汉大将军梁翼所造(卷四 城西)。

·鱼纹

《洛阳伽蓝记》记载,辛头大河(印度河)西岸有一座塔,塔身石头上是鱼鳞纹样。“河西岸上,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摩竭,为梵语Makara译音,亦作“摩伽罗”,摩竭大鱼本是印度神话中水神的坐骑,人称“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其头部似羚羊,身体与尾部像鱼。据载,摩竭鱼来源于印度神话,屡作爱神之骑,又为夜叉、女神所乘。佛教经典以其比喻菩萨以爱念缚住众生,不到圆满成佛终不放弃,又因“摩竭以肉济人”,后来成为佛教圣物。摩竭鱼进入中国后和“鱼化龙”传说相结合,成为一种颇具异域风情的纹样——摩竭鱼纹,广泛流行于唐代,也有人称之为“鱼龙变纹”。



魏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摩竭鱼形象


·“鱼文化”和“羊文化”

以“鱼文化”和“羊文化”代表的南北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是北魏洛阳城的鲜明特色。《伽蓝记》中记载,北魏大臣王肃刚到北朝的时候还不吃羊肉及奶制品等,常吃鲫鱼羹,渴了就喝茶水。京师士子纷纷传说王肃一次能喝一斗,称他为“漏卮”。几年以后,王肃与高祖在宫里参加宴会,吃很多羊肉奶粥。高祖奇怪地对他说:“你也已经习惯中国口味了啊,觉得羊肉比鱼羹味道如何?喝茶比喝酸奶如何?”王肃回答说:“羊是陆地肉类动物中最好的,鱼是水族里的好东西。根据人的口味爱好都可以称为珍馐。在饮食文化一点上,就能折射出南北文化之不同。南朝可谓之为鱼文化,而北朝可谓之为羊文化,两种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既导致了冲突与较量,也走向了交融与合流(赵海丽《鱼文化与羊文化——<洛阳伽蓝记>所述南北朝文化冲突与交融探论》)。

综上所述,“洛鲤伊鲂”究竟在经济价值上贵于牛羊,还是为了肯定鱼的价值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也代表着《洛阳伽蓝记》中的鱼在文化融合的浪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文/于瑞哲,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