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类项目教学案例

发布者:董文可发布时间:2019-09-11浏览次数:74

排球侧面下手发球教学

【设计意图】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宗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设计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和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行教育。

【内容分析】

引导学生进入教材,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练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体能,改善学生健康状况。在师生交往和学生间交往以及体育活动中,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

侧面下手发球是发球技术里面最简单的,适合于初学的女生;学好发球,对下面的教学及学生的锻炼帮助很大;本节课是本单元三节课中的最后一节课。高一女生初中时学习内容不一样,基础不一样,掌握排球技术不一样,故从简单的侧面下手发球开始学起是比较适合的。学校有三个标准的排球场地,学生两人一个排球。

【设计亮点】

1.体现学生练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及合作精神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学生练习时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集体探究,互帮互学,积极主动。教师则仔细观察,认真回答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学生练习时技术和体能相结合

单纯练习侧面下手发球技术,容易忽视体能的练习,故设计了一个练习,内容是自己发球后快速移动捡回发出去的球,先回者胜。

3.练习技术和体能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比赛中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精神,在矛盾中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教学语言指导艺术

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遵循表扬—引导——鼓励三部曲。

【致学现场】

片段1在捡回自己发出去的球的比赛中,有一个学生为了争第一,就近抱回了其他同学的球,教师等所有学生回来后集合了队伍,讲明了此事,请同学们讨论这件事的对错,讨论中有的学生竟说这没什么不对,只要拿第一就行。

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简单地批评,而是举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和社会公德,一席话说得大部分学生点头称是,一部分学生低头沉思,再练习时没有一个学生出现类似情况,比赛进行得有序高效。

片段2课的后半段,教师请学习小组研究后展示其他形式的下手发球技术,上砍、下切、侧拉以及不同部位击球的下手发球技术,同学们大声叫好,气氛非常热烈,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期,令我很是吃惊,并切实感受到了学生的创造力。

【自我反思】

本课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课程总目标的五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主要特点:

1.教师做“导演”,学生为主体。教师改变角色,作用改为设计、调控和引导,做“导演”,不搞一言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挥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2.课程目标设计较为合理。在教学阶段目标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体育学习的特点,恰如其分地提出各阶段教学的达成目标。在阶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突出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合作、思考与创新。

3.教学环节紧凑,过程流畅。教学环节设计上以简单实用为主,重视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注重学生技术学习的同时兼顾排球基础知识和文化的传授。

4.教师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意表现、知识技能等方多方面的关注。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正确练习、相互合作、勤于思考、大胆创新,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本课练习密度可以,强度似有不足。

【现场争鸣】

观点一:本课设计内容是明确的,设计意图是清晰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排球发球技能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安排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采用了多样方法相结合,这是该案例的亮点之一。

观点二:在该课的内容安排上是相对单一的,排球技术中,下手发球是一个相对易学的内容。本节课针对的是女生,如何以简单易学的内容来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是该案例明确要交代清楚的地方。

观点三: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是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一节体育课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从这一点来看,该案例中排球发球技术相对来说是运动量较小的活动,因此,应该加大学生的练习量与强度。

【现场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亲切引导、热情鼓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紧凑,过程流畅,设计简单实用,教师注重采用引导、激励的方法去开展教学,这种激励更具积极意义的地方在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如让学生自主复习单个动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建构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光是通过用体育项目本身的魅力,而是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保健知识。使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和社会公德,在育人上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合作意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深化思考】

1.表扬胜过批评,遇到不遵守规则的学生,怎样不批评或少批评而起到激励作用?

2.在互相讨论、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教师怎样要好地引导学生?



















篮球教学

【设计意图】

篮球是学生所喜爱的项目之一,但让学生真正产生兴趣,就需在学生的参与中,让学生体验到篮球运动的魅力,感受到篮球活动所包含的丰富健身内容、与同伴合作的乐趣。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围绕篮球这个中心,以游戏为主线,采取多种练习方式,达到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在学中玩,边学边玩;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容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一年级下学期篮球必修模块第十四课时,经过上学期一个模块的学习和本学期十三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大部分篮球的基本运动知识和技能。根据《课程标准》四个基本理念中的“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指导与提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符合课标精神。

计亮点】

1.导入课题

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说出练习篮球的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因为学生已经有过篮球学习的过程,此处提问只是加深学生对学习篮球进一步的理解。而其主要目的还是用篮球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健身内容,为下面的练习埋下伏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老师从中给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勇气,为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2.热身活动

进行合作性的游戏“网鱼”,这个练习的采用跟篮球有一定的联系,既需要积极跑动,又需要紧密配合,更有一动而全动的特点,趣味性强。在游戏进行中,增加课堂轻松欢快的气氛,逐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也为下面的辅助性练习作好身体的准备、情绪的准备。

3.辅助性练习

辅助性练习是在考虑学生具备一定篮球基本功的基础上安排的,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分组后,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先进行讨论(结合对课本的参考),然后创编一些有关篮球与身体结合的练习,并积极地进行练习,各组的组织形式可以自定,要将身体充分地活动开。教师到学生中间去,进行帮助、指导、提示等活动,并提出建议。这部分的练习目的在于突出小集体活动的作用,在“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兴趣,从而有利于篮球的学习。

4.活动的深入,行进间传球、运球

随着辅助性练习的结束,也就自然地过渡到了篮球的学习,这一段学习的安排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参考课本图解的情况下进行“自学”、“自练”,师生同练,加深与巩固动作;教师到学生当中进行一定的指导、建议和帮助,进行评价,必要时进行个别动作的示范。学生在这种条件下的学习,必然要看图解、询问、自己模仿与尝试、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观摩别人练习,这样安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但要学到“传球”的动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5.三对三半场比赛

篮球比赛是学生最想参与的内容,练习的兴奋性也最高,因而本课将这部分作为练习的重点内容,目的是通过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想象练习的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能、锻炼身体和理解篮球的目的。

6.课的结束

第一,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放松;第二,师生共同进行舞蹈性放松练

习,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师生共同对本课进行总结。

教学现场】

片段一:

教师活动:教师宣布“大网鱼”的游戏规则,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启发学生根据大网鱼的游戏方法去创编小网鱼的游戏。

学生活动:按教师的提示进行“大网鱼”的游戏练习;各组交流创编小网鱼的游戏并练习。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1.教学意图:

1)增加课堂轻松欢快的气氛,逐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也为下面的辅助性练习作好身体的准备、情绪的准备。

2)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创编小网鱼游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3)学生进行创新游戏和小组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2.效果分析:

学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原因:(1)游戏活动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参与运动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2)创编小网鱼游戏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和人际交往放大的空间感。

3.出现问题:

1)个别学生在进行创新游戏时表现为静听别人发言。

2)学生创编的小网鱼游戏大都与大网鱼大同小异。

片段二:

教师活动:教师简述球操编排的原则,举例演示方法,观摩学生动作与辅导示范结合。

学生活动:小组长带领自己的小组在指定练习地点先分工,然后统一进行练习。

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1.教学意图:

突出小集体活动的作用,在“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兴趣,从而也有利于篮球的学习。

2.效果分析:

各小组基本能创编出4~6节球操并进行练习。原因:(1)大部分学生有玩球的经验。(2)学生创编适合自身特点的专门性准备活动的能力,通过近两个模块的学习大大提高。

3.出现问题:

个别学生为求花样不听组长的统一指挥。

片段三:

教师活动:结合师生的演示,介绍传切和掩护的要点,说明比赛要求,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基本技术进行比赛,分组集体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观察练习及时反馈,提出练习的建议。

学生活动:

1)根据演示的传切和掩护战术进行练习。

2)分四组在指定的场地进行比赛,并讨论交流设计自己的分队、裁判、轮换方式等,进行比赛。

3)各小组比赛总结。

4)小组之间进行友谊赛。

教学意图及效果分析

1.教学意图:

把练习的方法和组织方法放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信心。通过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想象练习,以达到增强体能、锻炼身体和理解篮球的目的。

2.效果分析:

通过教师和学习的演示练习与教师的讲解,大部分学生能明白技术要求

并进行分组练习。

3.出现问题:

1)各小组在进行分工练习时由于个别学生之间配合不好,出现相互争论的现象。

2)个别小组由于对篮球的基本裁判规则掌握不好,出现错判、误判的现象,因而引发小组内相互争执与埋怨。

我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了体能目标和技术目标,围绕着上篮球课就是让学生掌握篮球技能这一中心而进行课的整体设计与构思,练习设置有明显的层次性,练习时间的安排有利于对目标的完成,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本课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得到启发,去体会怎样进行篮球的学习。本课的另一特点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指导、提示、帮助,整堂课能体现出浓浓的民主气氛和新的课程理念。但是本课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体现不明显。

【现场争鸣】

观点一: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传切和掩护的战术配合之后再让学生分组去体会、练习,这样做与传统的教学有差别。能不能把它放在学生中去教授,让学生在分组比赛练习中学习战术配合,让他们在分组比赛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观点二:同时在学生的分组比赛中把口诀“篮球半场三对三,讲究掩护把球传。防守注意讲安全,进攻准确又大胆”的大体意思归纳总结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就得想克服困难的办法,在他们想办法的时候老师再去教,学生的学习肯定是积极主动的。

观点三:在分组比赛的时候学生对掩护配合有一定的应用与认识,在他们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之后,再让他们去总结口诀,那肯定比他们没有体验

就硬“灌”给他们好。

【现场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是先让学生背诵动作要领或教学口诀,然后再练习动作,不理解的背诵带来的可能是教学环节的浪费。在学习实践中让学生领会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深化思考】

学生的问题意识总是和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联结在一起。体育问题意识则表现在体育学习中,常意识到一些和自身认知相冲突的、带有疑点且难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主动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问、质疑和朗述自我观点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在平时学练中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把这种心理活动的问题性恐维称为问题意识。

体育课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足球基本技术教学








































【现场争鸣】

观点一:本课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引进教学,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体现课改精神。

观点二:学习接反弹球技术时,可否先让教师作优美的技术示范,然后向同学提问用何部位接球等技术细节,引起同学注意和兴趣,然后进行传授和练习。

观点三:本课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试图通过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尝试的精神可嘉。

观点四:本课设计内容过多,手段过多,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同时,课的内容术语表述有欠缺。

【现场引领

纵观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学生强烈享受到学习掌握运动技术和运用运动技术的无穷乐趣。尤其是本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变换游戏的方法,巩固与提高学生的运球技术。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技能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使学生在浓郁的运动文化氛围中,在思想上受到了熏陶,在技术技能上得到了提高。

这节课首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尊重,对学生情感的尊重,正是基于这些尊重,教师才能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让运动技术技能当成一种介质,通过这种介质让学生们能够享受到运动的欢乐,同时也增进身心健康。

但是,本课设计的教学手段过于丰富,教学内容过于繁琐,在操作上有难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每个内容的练习时间都比较仓促,没有突出主要的练习内容。教学方式上可以再创新一些,如果创新度不够,可能很难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热情。

【深化思考】

1.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怎样看待体育基本知识、枝能的学习问题?

2.是否应当注重体育运动各项活动中的人文价值及其教育意义?


羽毛球后场高远球技术教学

【设计意图】

本节羽毛球课的意图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促进学生体能增强,发展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集体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在学习运动技能、发展体能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会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内容分析】

课程目标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加以体现的。那么教学就要使学生在这五个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对某一节课来说,我们要根据课的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来实现我们的教学某个或几个区域目标。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为羽毛球的后场高远球技术。

羽毛球运动是普及率很高,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它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和娱乐价值。由于羽毛球属于个人项目或双打项目,对进行该项目学习的同学来说,无论其水平高低基本都可以找到水平相当的对手,使得学习过程具有了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有利于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方面的目标。但也由于是个人项目,不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为后场高远球技术教学和练习,后场高远球技术是羽毛球技术中对体能和速度要求较高的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技术教学发展学生体能及速度素质,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因素,以实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

【设计亮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本次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一场羽毛球掷远比赛。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竞赛,将全体同学分为八组(男女各四组),以组为单位,先进行组内比赛。每组挑选三名同学进行组间的比赛(男女同学各进行三轮比赛,每一轮第一名得一分;第二名得二分;第三名得三分;第四名得四分),各组三轮比赛的得分相加为该小组的总得分,得分少的两个组队为胜队,负队每人做俯卧撑3个。(提示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对手)羽毛球掷远看似简单,却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力量、速度及灵敏素质,这样就与本课的技术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本次课主要技术教学的目标完成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掷远比赛的组织过程更是比赛值得关注的重点。

1.注意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机会进行体验实践,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2.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扶持和相互配合,有效解决组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小组共同的目标,同时,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3.通过确定主题,创设了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学现场】

在宣布各组进行选拔后,各组的同学都十分活跃地进行了选拔。由于选出的同学较多,各组都有比较强和相对较弱的选手被选出,因此每一个人也就都有战胜对手的希望,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态。每个小组之间都在斗智斗勇,在商量着如何进行排兵布阵。在他们决定了自己小组的出场顺序之后,教师要求他们将自己小组的出场名单报上来进行登记,然后向所有同学宣布。此时有的小组为自己的安排击掌庆祝,有的小组则有些失落的感觉。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有的为胜利而高兴,有的为失误而叹气,也有虽然失败却依然十分高兴的小组,他们说“这是我们用的一计,看后面的比赛吧”。比赛结束后,我让他们谈谈各自的准备过程和想法。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相当踊跃,谈到了他们是如何估计对手的;谈到了自己小组安排的理由;谈到了为了小组的胜利,自己甘愿失败;

【自我反思】

1.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何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新课改的教学提倡以人为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身不同的情况。如何评价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同学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表现,是我们要继续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中,我们针对每一个运动技术教学内容都规定了统一的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或主要的标准。在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有了新的标准,但长期的传统体育教学常常使我面对学生运动能力的表现时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能全方位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应该继续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理解我们课程的教学目标。

2.体育实践课的学习过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运动技术的掌握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和传授实现的,而是依靠学生在运动的练习过程中自我体会和运动积累中形成的。教师的作用更主要地体现在引导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生遇到困难时的点拨上。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学习手段。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教师要更新思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设学生自觉参与的课堂活动氛围。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力,指导学法,培养创新。

【现场争鸣】

观点一:通过组织学生搞一场羽毛球掷远比赛来辅助后场高远球技术的教学,通过掷远体会球速、发力及用力的感觉,设计比较新颖。

观点二:凡是比赛必须注意规则的公正、公平,对分组比赛掷远是否可考虑一下男女同学的差异,是否可将男女混合分组,并引进比赛,但要注意男女的比例和数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比赛。

观点三:设计意图、内容分析比较深刻,能够以点带面,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设计亮点和自我反思也有针对性,实践性较强。

观点四:现场实录、组织活动、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不系统,理论性差。

【现场引领

本课合理设置了课的运动技能、身体练习、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学习目标。改变了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本课的突出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羽毛球是一种普及率很高、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但由于该运动属于个人项目或双打项目,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王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通过运用组织羽毛球掷远比赛的教学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达成了课的社会适应目标。羽毛球掷远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力量、速度及灵敏素质,对羽毛球技术的学习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实现了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在比赛中,比赛形式是先组内后组外,评定结果是积分制,确保了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实现了运动参与的目标。使学生在游戏中熟悉球性,在练习中体会方法,在实战中提高兴趣。

【深化思考】

1.怎样认识“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竟技体育项目”的关系??

2.如何充分挖掘个体体育教材的教育潜能?

3.“团队精神”是本案例设计中的亮点,但团队精神的三大特性——思考性、自主性、协作性应予以充分体现。































足球头顶球技术教学

【设计意图】

1.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回顾这段历程时,其中应该有对运动文化的认识以及进入该文化时的美好回忆。

2.运动技术技能的水平决定享受运动乐趣的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成正比,当学生感受到运动文化、进入了运动文化时,他们对运动技术的认识以及对运动技能的追求理应是自觉的,甚至是积极的。

3.我们教师应对竟技项目进行分解一提取一改变一重构,使学生一接触到这个项目,就对它发生兴趣,自觉地去研究技术、战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

4.重视差异,在教学中不但强调客观时、空、量的平等,更要注意学生心理情感上的相对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开发集体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有序地开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全体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服务。

5.将隐含于足球运动中关于体育精神、思想作风、良好人格的内容开发出来,从育人的角度全面理解教材的内涵。

【内容分析】

1.足球头顶球技术是足球主要技术之一。由于其在进攻、防守时均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所以被称为足球场上的“第三只脚”。足球头顶球技术有原地头顶球、跳起头顶球和鱼跃头顶球三种形式。正确的击球部位,准确的击球时机,良好的落点判断是学生掌握该技术的关键。

2.本课头顶球技术实战运用是指在改变了足球比赛规则的情况下,使学生能够实现其战术意图,通过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的跑位与传球在运动场上画出一个个美妙的三角形,在实战的情境中表现出应有的头顶球技术。

【设计亮点】

1.足球文化导入。创造文化氛围使学生对足球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

2.足球头顶球技术学习,分层次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目标,做到目标难易适中,确定在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间。

3.头顶球技术实战运用,让学生在实战情境中提高头顶球技术,在合作中感悟到战术意识,在比赛中体验到运动文化的魅力。

4.展示与评价。师生共同对学生学习的精神与技术技能情况进行小结。

【自我反思】

相对本校学生对篮球的普及性来说,足球基础比较薄弱,这样更应该面向多数平常很少接触足球这一项目的学生,在教学中更应该耐心、细心,并且努力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学习兴趣,在足球文化氛围中使学生积极地学会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与战术,在比赛中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在向自我挑战的过程中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欢乐,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耐力素质。

【现场争鸣吗】

观点一:本教案设计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运动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观点二:本教学单元设计,突出了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功体验。

观点三:设计意图新颖,目标紧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观点四:教案设计很宏观。教学的组织教法缺乏。

【现场引领】

1.教学理念与策略的变化

在本案例中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理念由重技能训练的竞技化体育教学向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转变;由注重学生的训练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向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示范、指导技能训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体现了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这一系列转变使学生在浓郁的运动文化氛围中,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技术技能上得到提高,在心理上体验到成功。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学生强烈享受到学习掌握运动技术和运用运动技术的无穷乐趣,并逐渐意识到智慧的力量、创造的途径,从而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转变,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但是,教学设计的内容偏多,很难达到设计者的预期目标。

【深化思考】

1.如何区分课程目标与操作目标?

2.如何把握动作技术教学中手段与目标的关系?

3.要注意区分课内容的难易度,要注意对学生的区别对待。









































探究篮球教学中的“启发式”、“互学式”教学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在教案设计上朝着求实、拓宽、探索、创新教改的思路展开,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课中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在发展其独立个性基础上,又培养其合作、创新精神,使其在身体得到发展的同时,又得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活动方法,养成积极钻研、乐于创新、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散学设】

篮球是学生们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又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设计上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学法的运用:在本课上半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启发式”和

互学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互相探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更有利于师生互动作用的有机结合,并使本课由准备部分自然过渡到基本部分。

2.在“8”字传接球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集中使学生尽快明确路线方法,通过分散,共同分析动作,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又通过集中展示个人技术增强自尊、自信,展示个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运动兴趣和习惯是学生在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自我发展养成的,本课的球性练习和运球练习就是为了能让其掌握一种以上练习方法而长期坚持下去而安排的。

【现场争鸣】

观点一:该案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既能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又能使学生养成一种团队精神。设计练习的内容上也是层层推进的,由易至难,这是该案例设计的亮点。

观点二:篮球活动中的“8”字传球练习,是要求练习学生有一定篮球技术基础,尤其是跑动中的传、接球,学生间的配合,这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着重强调的,在分组上,采取异质分组,采取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练习方法是较好的,但应坚持区别对待原则。

观点三:案例中,学生练习的场地是两个篮球场,这就要求教师对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采取集体讲解还是循序辅导的方式上作出说明。

【现场引领

体育课程的最高和最终目标不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而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这就决定了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主要是手段,要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使运动技能教学符合学生增强体能、挑战自我、不怕困难、团结合作、和谐统一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灌输一—接受的教学方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采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自己主动地确立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调控,树立了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太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习惯于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练习,而在本课中,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积极动脑,整体得到提高,并集体进行统一的展示,进而在体育活动中增强自信,培养了合作意识。

【深化思考】

1.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8”字推进传球的兴趣?

2.如何激励有创造力的学生?

3.在进行集体展示练习中,怎样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合作精神?

















篮球行进间传球

【指导思想】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练习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本案例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避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过分注重服从忽视创造。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创造。

学目标】

通过对篮球课的分层次教学,让基础班的学生建立行进间传接球技术动作概念,巩固传接球技术和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等健康素质,使其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

队列练习、球性练习——自主运球、复习双手胸前传球——学习行进间传球。

【设计思路】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身体力行就不可能增强体能和掌握运动技能,强身健体就无从谈起。教师片面追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形式,不顾学生的实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结果只能流于形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实际上什么也没学到。本案例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水平五的要求,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紧扣认知、技能、情感三目标进行案例的设计。

教学现场】准备铺垫部分

课的开始设计了队列练习,使学生迅速进人角色,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原地每人一球进行球性练习,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得到预热,为绕场地运球进行铺垫。

兴趣激发阶段

鼓励学生绕场地自主采用高低、左右手、体前变向、胯下、急停急起等运球方式运球,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告诉学生体育课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而是提高兴趣爱好和专长。让学生从基础练起,从而改变学生在以前体育课上因为动作不会,只能站在场地边上看别人活动的状况。使基础差的学生能亲手摸到篮球,建立起运动体验与感觉。在学生练习阶段,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动作,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如“手腕放松一些”、“重心下降些”等,使学生兴趣得到启发,从而以更加高涨的热情进入下一段的运动技能练习。运动参与体验阶段

学生进行完了行进间运球后,开始复习原地两人一组胸前传接球。教师给学生简短讲解,留出更多时间练习和思考动作,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时发现动作好、进步快的学生并进行表扬,让他们展示给全班看。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在行进间传接球技术的学习中,针对传球无“提前量”的难点,学习前先提出“刻舟求剑”这一成语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意识到传球的“提前量”。两人一组练习后,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行进间传接球练习,要求动作尽量快而隐蔽。对采用传球技术多的组合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进行指导,从而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拓展运用阶段

在两人一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组合成三人以上进行行进间传接球,并就传接球失败的情况进行讨论。让学生体验到团结、协作等在篮球中的重要性。结束部分

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一起作放松练习。让学生闭目想象在浩瀚的宇宙中自由飞翔,教师通过这些语言,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放松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课下思考,哪些体育项目还能体现出相互合作,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所学技术,尽量运用到篮球活动中。

【自我反思】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

2.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3.淡化运动技能不是不要运动技能。

4.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设计。

【现场争鸣】

观点一:本课设计思路符合体育特征,重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实际的传接球技术,为学生学习实际技术打好基础。但本课在运动量的安排上,没有体现以中等负荷来发展学生的体能,没有让学生在一定的运动量下,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和提高。在设计学习过程只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忽视运动负荷量的设计是不全面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注重技术学习,又注重运动负荷安排,体育学习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观点二:“体育课是为了提高运动兴趣和专长,而不是培养运动员”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但培养运动兴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技能,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好“传接球”的学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为什么要学习行进间传球,传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进攻得分的机会,教师可作对比,实验:运球和传球哪个速度快,为什么?这就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篮球的传球技术。

【现场引领】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大部分教师已经从课程改革深化运动技术教学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行为以及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困惑中,更深刻地理解到体育教学必须以技能教学为主的重要性。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绝不是削弱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强化运动技能教学,要进行有益和有效的运动技能教学,以增强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改善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深化思考】

1.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学生喜爱的,没有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就没有成功感,那运动兴趣会维持多久?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同时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到运动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体育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体育教学所期待的效果。

2.模块学习是高中课改的新要求,就蓝球教学模块而言,在高一阶段应该学习哪些内容,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如何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对高中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每个教师应该慎重考成,参与研讨,使课改模块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催化剂。

3.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清晰的,学生学习的兴趣、练习的兴趣是学生身体锻炼的基础,因此,要从不同的方面去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进行间体前变向运球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一)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的安排上,紧密关注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激发与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与爱好。

2.学生能初步掌握进行间体前变向运球,并能在篮球游戏中尝试运用所学技能。

3.让学生身心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地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

容分析】

(一)教材简析:进行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之下所确定的高中篮球教材的内容之一。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高一学生已能较自如地在移动中控制好球的基础上,尝试安排进行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并同时努力发展身体素质。目的是通过学习,为终身学习篮球奠定基础,掌握篮球技能,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运球突破能力,提高手控球能力和手脚协调配合程度。

(二)学生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以及与学生和任课教师交流,了解到学生的篮球基础较好,对篮球的兴趣也较浓厚,但水平不一,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有团队意识,但小组合作能力不强。

(三)资源分析:本校有相连水泥篮球场地两个,篮球40余个,各种篮球技术挂图较全,音响设备性能良好,能基本满足本课教学需要。

【设计点】

在教学结构上,设计了以篮球进行间体前变向运球为主线、以“2008奥运”为副线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开发创新思维。在教学环境上,充分利用有限的运动场地进行合理的布局,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人手一球以得到更多的篮球体验。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示范建立概念,利用讲解加深印象,利用练习体会技术,利用挂图解决难点,利用录像突破疑点,利用音乐烘托气氛。在评价方式上,把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巧妙地安排“同心协力举办奥运、2008相聚北京”游戏,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及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学生锻炼好身体,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现场】

1.新课导入,调动情绪

师:同学们知道课前播放的音乐是什么比赛的主题曲?

生:CUBA。(齐声答)师:同学们能列举几个你喜欢的篮球明星吗?

生:姚明、巴特尔、刘国栋、乔丹厖(七嘴八舌)师:好!同学们讲得很好!本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篮球的进行间体前变向运球,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将来一定成为班队、校队篮球明星,使篮球成为健康伙伴,让健康陪伴你一生。

【有的学生还在为自己所喜欢的明星而争论,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憧憬着美好的蓝图,有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达到了调动情绪的目的。】

2.身心准备,诱发兴趣

1)师:在上篮球之前,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抓尾巴”游戏,好不好?

生:齐声回答—一好!

(老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要求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学生分四大组一对一分别在四个半场区域进行)

【学生区域散点、尽情游戏、快速反应、灵活机敏、左躲右闪、突然变向。激发了兴趣,为有球变向作好了身心准备】

2)师:下面请同学们和上《灌篮高手》的音乐节奏“跟我学”熟悉球性。

生:很急切地拿球后“跟我学”。

【学生在《灌蓝高手》的音乐件奏下,模仿着老师作各种运球练习,重点发展左右手运球,增强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为变向运球作好准备】(教师可以先作三、四种主要的球性练习后,启发学生自创一、二种球性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情绪)

3.循循善诱,掌握技能

1)师:同学们能不能在原地作体前左右换手运球?(示范原地体前变向运球)生:太简单了。(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

2)师:既然这样你们能尝试一下在行进过程中完成变向换手运球吗?

(培养自信)

生:好!(学生一人一球,跃跃欲试,大胆尝试着由运球走到跑动中完成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动作)

【学生刚开始练习很认真,但练习了一段时间后热情逐渐下降】

3)师:增加一人防守后你再试试看?(开发潜力)

(学生自主结伴,二人一球,一人防守一人运球在四个半场区域练习)【有了防守后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更高了,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大部分同学在防守时不能完成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

4)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挂图。(师出示图解,引导生观察并组织生小组讨论;师听取生讨论意见后结合示范解难答疑,同时指出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动作要点:变向运球时动作要快,运球高度要降低,蹬膀、转体探扇迅速,注意保护球】

生:明确要领后,进一步在实践中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体前变向运球换手的技术,逐步体会到了此技术的作用,有部分学生已尝试着突破后运球投篮了,对学生的行为,教师并不加以制止】

4.巩固技能,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了运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防守以外,还有其他突破的方法吗?突破后可以结合上篮进行。(巩固技术,拓展能力,展示个性)

(气氛更加热烈了,学生边动脑边动手,你防守,我突破,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尝试中学生作出了多种运球突破的方法,教师深入各练习小组,结合篮球比赛规则给予指导及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我】

2)师:同学们,我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我们将面临许多如交通、通讯、环保、体育场馆建设等困难和挑战,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出色地办好2008奥运会。请各小组利用球做道具,设计我国各行各业

同心协力举办奥运”的忙碌场面。(德育渗透)

【生分组讨论,自行设计,友伴组合,积极参与,共同创造】(队伍散开,讨论热烈)

【学生设计出各种体育游戏(同舟共济、龙腾虎跃、太极八卦)、五环造型、动感标志、立体雕塑】

(最后让每小组出来展示,并用照相机拍下学生的杰作,学生相互启发,互相激发灵感,争先恐后地进行创新设计,热情空前高涨,最后让学生选出一两种最有富意的游戏进行比赛)游戏个例:《同心协力举办奥运》,全场设置交通、通讯、环保、安全、体育场馆建设等五个障碍,四组学生分别用进行间体前变向运球穿过或绕过一个个障碍,达到对面,把球放成“2008”字样(第一、二、三、四组分别搭成“2”、“0”、“0”、“8”的字样),后快速跑返回击第二个人手掌进行接力赛,先完成的小组为胜。

【学生在游戏中巩园了体前变向运球技术,磨炼了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了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弘扬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教师适时表扬与评价】

5.整理放松,恢复身心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音乐节奏一起唱一起跳吧!(口今提醒)生:同学们围着一圈唱歌和跳舞,身心愉悦,模仿动作,完全放松。

(气氛较好)师:小结,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完成技术怎么样?创新游戏你参与得怎样?今后练习篮球应该注意什么?(教师点评)生:学生自评、互评,听教师点评。(学生共同参与)师:布置下课内容及家庭作业,安排器材回收。

生:学生聆听任务,有序归还器材。

【引导学生课后自觉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注意科学锻炼的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将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果之材】

【自我反思】

1.本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绝大多数学生能初步掌握了篮球的体前变向运球技术动作,时间安排较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较科学。如:本课开始部分加入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欲望;在学生作原地体前左右换手运球基本熟练后,引导学生作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最后增加一人防守,一人运球作体前变向运球突破等。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一步一步激活。

2.注重师生互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游戏“同心协力举办奥运”中,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设计,共同创造。

3.示范讲解的时机较适宜。如在学生一人防守,一人作体前变向运球突破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在听取学生讨论后结合示范讲解答疑,最后得出动作要点等,让学生对该技术的运用体验更深刻。

4.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了起来。

存在不足:

1.对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把握不够,认识不深。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框架还没有完全打破,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整堂课是在教师主导下完成的。

2.新班上课,对困难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师生配合还不够默契,应变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现场争鸣】

观点一: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例如,在课的准备阶段作的“抓尾巴”游戏,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可以提出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强调活动的安全,然后让学生根据活动的内容设计动作方法、要领,自定规则,自我评价。课堂效果往往出人所料。

观点二:同学间与小组间的自评与互评还需加强。应该说,在课的结束部分,小组之间、同学之间的互评出现了一小段时间的高潮,但县花一现,整个一堂课这种评价活动太少。

观点三:安全教育提示不足,场地还是偏小。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可预见,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教师必须作好场地器材的规划和安全检查,这是教学态度严细化的表现。本课学生较多,场地显得较拥挤,球类活动学生之间发生碰撞的机会偏多,所以应该充分设置练习场地。

【现场引领】

本堂课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变“指挥者”为“引导者”。但有些环节处理还是显得主导性太强:准备活动是在教师的统领下完成的,“老一套”的准备活动不但没有新鲜感,还影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是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关心他人。在评价中不断完善,健康发展,这是新课程非常注重的。

【深化思考】

课改的四个理念之一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需要我们去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例如我们常常在课的结束部分推出“跟我做”放松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放松,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尝试:每一节课从学生中找一个领头人,在每一节课结束时宣布下一节课的领头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自编自创整理活动。这样的整理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能力都有提高,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创新的甘甜,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将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使其受益终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