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充满校园

发布者:郝如意发布时间:2017-06-21浏览次数:318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充满校园

——在“阅享经典,书香师大”读书系列活动

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校长:常俊标

(2016年11月14日)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阅享经典,书香师大”读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这是我校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是“学在师大,心系国家”学风建设年的标志性活动,必将对提高全校师生思想文化素质、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我代表校党委、行政对“阅享经典,书香师大”读书系列活动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和参与此项活动的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此项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慰问!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2012年,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写入党的十八报告,2013年起连续三年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列举出读书的“三让”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看,一个喜爱阅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一座崇尚阅读的高等学府,才是真正的一流学府;一个热爱并善于阅读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智慧、修养和操守集于一身的精神健全的公民,而只有首先成为精神健全的公民,才能够对民族和社会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对人类和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百年学府。自立校之日起,师大便担负起“为现实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理想。抗战年代,“为全国家之命脉,再求民族之生存”,师大辗转办学,依然坚定“读书不忘救国”的信仰。今天,我们的师大正在省部共建的新起点上,朝着“有特色、高水平、区域示范性”大学的目标高歌猛进,努力在校园之内和师生中间形成浓郁的阅读风气、阅读习惯和阅读文化,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学们,作为一名师大学子,如何能够养成师大人“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文化与品格?我认为,读书是一条必由路径。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够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渊源、过程和规律,才能够认同真、善、美、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忠诚、博爱、宽容、自尊等一切美好价值,这就是“厚德博学”;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够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建立起远大的志向,才能够获得实现远大志向所必备的坚定信念、深邃的情感、独立的人格和理性的态度,这就是“止于至善”。关于读书,我想给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鸿鹄存志,在涵养身心中明晰读书之意

  中国人素有热爱读书的传统,孔子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借光,李密挂书牛角,丘濬百里借书……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激励着人们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雨露。然而,当下我国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和人均图书阅读量均落后于发达国家。网络时代和信息爆炸的现状,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勃兴,“碎片化”“娱乐化”的“轻阅读”“浅阅读”体验虽然提供了便捷的阅读平台,但却令人无法潜心阅读,更难以静心思考,相对于人类思想文化的浩瀚而言,网上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还远远不够,因此我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回避深奥和哲理,浅薄必然占领你的大脑”,建议同学们对于繁杂的网上信息审慎思考、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努力保持心灵深处的活力和抵御庸俗的抗体。

  我想告诉同学们,书籍是人类思想的浓缩,是人类文明的阶梯,承载着人类的渴望与梦想,承载着知识分子的灵魂与抱负。大学是崇尚学术和思想的文化共同体,而读书则是学术和思想的基础。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激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对人成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读诗词则思无邪、心纯净、行至美;读历史则思千载、心豁达、行无疆;读经济则思缜密、心智明、行细谨等等。读书,从表面看,是人与书的关系。但本质上,读书是人们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读书是与久远的哲人先贤、今日的博学名师相聚;读书使知识更深层次渗透到精神领域,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读书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是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世界就越广阔。不读书的人即使走遍千里,也只是在同一个世界里流浪,而读书的人则每天都会开启新世界,开启新生活。

  第二,希望同学们通古博今,在慎思明辨中探索读书之妙

  读书十分重要,但绝非读什么书都如此。在如今书籍随处可见、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同学们不仅要好读书、勤读书、多读书,更要学会读好书、善用书。

  首先要广泛涉猎经典名篇,读一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品味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别让自己“读尽诗书也枉然”。读一读罗素的《数学原理》,尝试与逻辑大师对话,让自己变得深邃。读一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哲学高度思考学业、生活,甚至人生。这些经典作品占据人类文明的制高点,经历过时间的考量、思想的涤荡,是最富价值的阅读选择。

  其次要认真阅读思想理论著作,比如要读哲学,勤于反思,善于质疑,敢于批判,凡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比如要读宗教学,了解信仰和迷信的本质区别,挣脱迷信的束缚,汲取信仰的力量;比如要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比如要读心理学,积极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等等。

  再次要重点研读专业书籍。一方面要拓宽口径,完善知识结构,积极阅读不同学科的学术著作,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同学,适当阅读科技类的经典书籍和研究方法,会更加严谨和精细;对于科学技术专业的同学,广泛涉猎人文类、社科类的书籍,则将更有利于洞察和思辨。另一方面要打牢基础,对于本专业最经典的学术著作、最先进的理论发现和最前沿的研究范式都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从而巩固专业基础,培育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

  第三,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在知行合一中通晓读书之道

  同学们,人之所以读书,在于对现实、对人生的疑问。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怀疑精神,一味死记硬背,将书当成说明书,永远也无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主席一生都是带着疑问去读书。学生时代,他带着“什么样的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样的疑问去读书;北伐时期,他带着“农民运动怎样开展”这样的疑问去读书;十年内战时期,他带着“革命根据地如何生存壮大”这样的疑问去读书;抗日战争时期,他带着“抗日战争的前途如何”这样的问题去读书,由此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等鸿篇巨制,指导着中国革命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从无字处读书”。自古以来,读书人追求“学以致用、博施济民”,不仅博学、慎思,更要经世、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书中的为人之道、做事之道放进心里、身体力行,并且不断从实践中感悟和反思,才能真正丰富思想、锤炼睿智。作为一名大学生,希望你们要好好阅读“大学”这本书,因为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就是一个世界,你可以透过大学看社会、看世界,尤其要好好读“河南师范大学”这本书,了解她的历史、使命、精神以及目标,知道它为谁而立、因何而兴,知道它将走向何方;作为一个公民,你们要仔细研读“社会”这本书。卢梭有言“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熟悉掌握社会规则,培养公民素质,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为一个人,你们要仔细研读“人生”这本书。人生是一本书,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它,但是却很少去读它。我们要学会用欣赏、宽容的心态,认真地去读懂人生这本书。

  同学们,大学是读书的场所,大学生是为读书而存在的。读书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情怀,一种境界。读书可以使人滤除浮躁,纯洁灵魂,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增长智慧,坚定信念,明辨是非,修身养性,享受人生。无论社会有多进步,时代多么喧嚣,希望你们继承和发扬古人“囊萤映雪”“负薪挂角”“凿壁借光”的读书精神,静心读书,潜心钻研,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充满校园,以读书去努力塑造人格、提升思想、发展学术,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栋梁之材,用读书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大学生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