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班学员参加北京大学国家治理论坛

发布者:郝如意发布时间:2017-06-26浏览次数:397

试验班学员参加北京大学国家治理论坛

3.1与北大的一场邂逅

——2014级行政管理宋记祥

人生,只是一场邂逅,唯一不同的是邂逅的时间和地点,我与北大的邂逅似乎也是如此。20161019日至22日,在韩老师的支持下,我同翟一鑫、王兴尊和郭嘉欣几位同学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举办的国家治理论坛,领略到了专注于国家治理方面的学者们对如今国家治理问题的深入解读。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国家治理创新,顾名思义,如何实现现代国家第五个现代化,推动未来政府的创新和发展则是此次探讨的焦点话题。正如开幕式上吴志攀教授所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在信息的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很多先进的科技也使我们望尘莫及。小到校园管理,大到国家治理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止步不前,而是主动推动管理方面的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更加完美的阐释它,进而解决它。这次会议共分为四个部分:开幕式、理念与体制、经验与政策、全球与中国。由于理念与体制和经验与政策部分分属两个不同的会场,因此,我和王兴尊听了除经验与政策部分以外的三个部分。在整个听会的过程中,尽管会议将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作为此次会议的主线,但是笔者认为此次会议更注重的是国家治理的创新,即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即政府发展理念的创新,也就是指革除旧有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结论或思想观点,进而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破除旧的思维模式,实现理念创新,我认为也是此次会议中着重谈到的一个部分。山东大学的刘玉安教授以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阐述了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指出由于贫富差距而导致的问题,并提出要缩小社会差距,防止社会分化,必须改变传统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天津师范大学佟德志教授认为民主与治理作为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两大政治体系,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在民主与治理双重诉求的巨大压力下,将传统的民主、法治、分权等机制也越来越同参与、合作、协同等机制融合在一起,推动多元互动的符合机制,推动现代民主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民主治理的合力效应,将是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共享理念还是复合的民主治理体系无疑都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鄙弃,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治理理念方面有益探索。借用俞可平教授在《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所诠释的那样,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善治,如要接近这种理想的状态,必须推动社会民主化和法制化,重塑政府合法性,使得政府的权威和社会秩序被社会认同。

制度创新

至于制度创新,则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而所有创新活动几乎都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如果将理念创新理解为意识层面的创新的话,则可以将制度创新解释为实践方面的创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长东教授以一个县30多年的历史考察为基础,将分灶吃饭财税分权改革作为出发点,论证了财税分权改革对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所带来的弊端,并将1994年分税制改革作为论据,指出推动制度的改革,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此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基于顺德、宁波、和台州三地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论述了单一制国家中地方政府所存在的条块矛盾对于地方政府治理的阻碍性作用,并表达出地方政府利用体制性资源强烈的改革意愿。

无论是国家体制下的税制改革出现的弊端,还是地方政府治理中面临的障碍,都无疑暴露出现行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不兼容性。时代在进步,制度变革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制度的创新似乎尤为重要。

手段创新

手段创新则是政府治理过程中治理工具的创新。对于治理手段,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的相继出现,传统的治理手段似乎并不能满足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因此,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现代化治理手段似乎显得更加重要。暨南大学的蔡立辉教授认为,在信息化、科技化的今天,大数据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等先天性优势在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的到来,主体多元化,主体关系复杂化使得国家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为我国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也带来了契机。因此,将大数据的优势和国家治理有效结合,推动政府治理手段创新,将会促进我国治理能力的极大提升。此外,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以大数据为背景聚焦智慧社区建设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智慧社区各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提出满足居民需求,推动社区认同走向社会认同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并深入探讨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地方实践中,面临的服务感知粗放化、行动难以协同化、组织构架累叠化、信息平台孤岛化、服务体系碎片化等难题,寻求智慧社区建设的发展途径,进而探索出社会协同的发展道路。

北京行的感受

这次与北大的邂逅,既有满满的期待也有说不清楚的情感。一方面,从小学到高中,北大这个词语似乎在我的身上经历了符号目标的转变,只是远远观望,却从来没有机会靠近过,正如我和王星尊在北大校园中开的一句玩笑。而自己如今有机会亲临,感受在未名湖畔,博雅塔旁梦中的情景,难免充满兴奋和期待;另一方面,在北大的两天,我同经常旁听北大课程的学长交流过,感受到他们对问题的一些态度;我也见过讲座中北大学姐和老师深层次的交流,无不感慨她对问题的认真态度;我同样听到过北大某个路旁情侣流畅的英文交流(虽然我不能完全听懂),似乎有些自惭形秽。身边的这些,每天都发生在我得身边,很近但也很远。每次晚上回到宾馆的时候,脑海中都会闪现出这些事,同现在的自己作对比,似乎信心全无,失落感油然而生。尽管如此,我也没有这么自卑,既然找到了差距,或许这就是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正如韩老师对我们说的,和他们相比,或许我们并没有那么差劲,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奋起。与其过多的妄自菲薄,不如真正的找到自己,奋力前行。此外,更难以忘记的便是身边的小伙伴们,短短三天,我们几乎统一行动,除了做案例时的初步交流,互相之间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成为很好的朋友。尽管此行深层次的收获不是太大,但于我而言,这些便是我最大的收获

3.2 进京赶考话收获

2015级公共管理类王星尊

  

银秋十月,我与试验班几位同学一道去北京参加由北京大学举办的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这里,我们在学术大牛们挥斥方遒的学术讲解中沉醉,我们的情绪随着讲解内容的不断加深而高涨。听完学术大牛们的讲述,自己也是受益颇多!

首先是为自己带来了一次知识的洗礼,然后是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最后我想谈谈对北京的感受。

但是话说,带来一次知识的洗礼这样说并不十分确切。我刚大二上学期,刚开始接触我们的专业理论,许多知识还没储备,基础还没有夯实,去听学术大牛们讲太多前沿性的东西,还真是不能引起我太多思考。有一种鸭子听雷之感。但我还是在认真听,那就先记着大牛们的观点,以后自有用处!

发现了自身的不足。第一、他们的开幕式请了几位外国人,做全英演讲。我虽然能听个大概,但还是差点火候。英语听、说、读、写都要加强。不只是学英语,学而有力的话,多学点外语总没有坏处。第二、偏于一隅,进取精神无以前足!和我们一行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福建的一位三本毕业生,在北京送外卖,有感兴趣的会就去听,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准备考研考到这里!他正在全力准备!值得学习!

我个人之感觉,我去北京最大的感受这是最好的城市,这是最差的城市。这是最清洁的城市,这是最脏乱的城市。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这是一个充满堕落于排挤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直入天堂,在这里,你可以直入地狱。他们拥有一切,他们一无所有!

然后我的一点模糊思考是:中国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好治理。中国太小了,文化根源相同,人想法源头相似,差异性较少。中国遇到的主要是共性问题,正是共性太多,没有像别的文明内部,差异太大,对文明延续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的问题,重点需立足局部,做好实证调研,再根据全局,加以改造,推广全国!便可发挥重大作用!类似试点!

以上便是我北京之行的一些拙见、感悟,略以记录!

4. 试验班学院赴南京大学旁听全国社会学和人口学研讨会

4.1 “心存伟大,不忘灿烂初心”

201611

——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郭梦

一、开始——参会之前

201611月,第十届社会学与人口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方法研讨会是由普林斯顿大学谢宇教授倡导举办的有关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学术研讨会,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9届,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实证量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怎么看这似乎都是一个特别高大上的会议,和我们没有太大关系。可是偶然的机会,在老师的支持下,我和试验班的另一位小伙伴带着满满的憧憬和期待在深夜踏上了去往南京的火车,一同在南大旁听了这场研讨会,感受到了学术界大牛在一起进行思维碰撞和头脑风暴的火花。两天的时间不长,但领悟很多,体会很多,也得到很多。

二、过程——融入之中

可能是我们尚处在本科学习阶段,所学知识大多只算是学科皮毛基础,且不是社会学或者是人口学专业的学生,所以这场研讨会的很多内容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太熟悉甚至是比较陌生的,刚开始听的时候是很吃力的,适应之后我们慢慢全身心地融入进去,用半专业的角度去完整旁听了这场研讨会,所得到的感悟也是很特别很充实的一种感受。

研讨会的内容是很多样化全方面的,从教育收缩到教育扩张,从我国儿童发育不良问题到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健康造成的影响,从人口研究的多视角阐述到宗教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是学者们基于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和问题而提出,继而探索解决和发展路径的。而在此之中,虽然一些极为专业的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每一位学者的报告我都认真倾听思考,每一个报告我都收获颇多。其中,我觉得感触最大而且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学习的就是如何进行规范的学术报告或者说是学研究,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本科生并没有接受严格系统的关于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学习,这次研讨会就让我看到了最规范专业的学术报告,我学到了很多,在此和大家一同分享学习,也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这次研讨会因为时间紧张,参会的学者又比较多,所以大会规定每位学者有15分钟的时间对研究内容进行展示。短短15分钟的时间,学者们利用有限的时间架构起自己的研究框架,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时间虽然短,但是每一位学者的阐述反而更加清楚利索,主次分明,系统而又有重点。从这一点我就想到了我们试验班每周学术周末的学术报告,基本上很少有同学可以兼顾时间和内容的,要么是时间长。要么是内容不全面。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改进的,学术报告是全面系统的,要架构起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阐述清楚内容,但也要是有重点有突出的,要介绍清楚自己学术报告的核心部分,尽量不要在不重要的部分有过多的赘述。

研讨会中,每三位学者的报告结束之后都会有两位老师进行点评和提问,之后就是其他参会人会员的提问。在这一方面我的感受有两点,一是老师的点评和意见很重要,能够使自己学术研究更加全面完善,有益于发现并及时解决自己所不能发现的问题,甚至于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我们要认真听取和思考。二是对于我们非报告人的参会者来说,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次听会我没有提出问题,但在以后的经历中我会注意并加以改正的。

下面是我根据这次研讨会结合自己的参会感触整理出对完整的学术报告的体系的理解,也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批评指正。

1、选题确定

在半场报告结束之后,浙江大学的范晓光老师作为点评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他说学术研究首先要寻找有趣且有意义的选题。这一点其实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有趣的选题是支撑我们进行完整学术研究的动力,而有意义的选题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所在。此外,确定选题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对于所进行研究的了解,所以进行理论学习,扎实自身理论基础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目前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对于选题确定过程,我总结成了简单的三步,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

2、理论解释

学术研究要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要以理论为依托。研讨会上,我发现很多的学者在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报告时理论解释占据着比较大的部分,同时报告不仅仅是在简单的阐述理论,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研究紧紧结合在一起。

3、现存研究不足

研究现存研究所不足的部分是进行学术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认为做研究的部分意义就在于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而如果所进行的研究前人已有很深入的研究并且没有很大偏差和不足,那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研究也就显得意义不大了。

4、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在研讨会上,有位教授详细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文献综述需要注意的几点。总结如下: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5、理论框架

在我看来,理论框架之于论文,就像骨头之于人体。我认为报告中所展示的研究框架一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自己的研究设想和过程,二则是给自己拟定研究脉络进行研究。因此研究框架一定要清晰明了。

6、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包括研究数据的收集和研究方法的确定进行。研究数据可以通过之前研究所现有数据以及自身为研究进行调研得到。在研讨会上很多学者报告的数据都是通过很多数据库搜集到的,而很多数据库来源之前的微信公众号有推荐过,这里不做赘述。因为这次研讨会本身就是有关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的,所以研讨会中的很多研究方法就是定量研究方法,大部分都是关于自变量、模型、公式

8、政策意义

研讨会上谢宇教授说研究意义一定要很好地呈现出来,彰显社会学的意义所在。9、总结、讨论和疑问

我想每半场报告之后的1015分钟的点评和讨论提问都对报告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专家点评中发现不足,从提问者的角度思考自己研究的缺陷和问题,在讨论中提升自己的研究。

  

三、结尾——体会之后

有这么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看过的书和你走过的路。我一直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试验版并被试验班所选择,感谢试验班给了我和书交流的机会,给了我走出去走向远方的机会。

两天的时间,我仿佛在一个小小的会议室里看到了一群学者们为了探索和合理解决我国现有的社会和人口问题进行孜孜不倦的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体味到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意义。我也在和这些学术大牛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社会科学所带来的的独特魅力并为之深深吸引。我想这两天的体验将成为我未来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像学术前辈一样用最踏实的态度和最真挚的热爱去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

除了研讨会之外在南京大学两天的生活学习也让我有了很多触动,我感受到了比我所在的师大更大。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我看来,大学之大,大在教育,大在知识,大在学习。虽不在南大,但我在大学,在学风优良的师大。我会带着满腔的热情的孤勇,带着最灿烂的初心,迈着坚实的脚步,去追逐我前方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