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一期-第十七期)

时间:2023-03-29浏览:1347

学院第十七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923日晚上,学院第十七期学术沙龙交流活动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我院副院长张俊娜、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科研青年教师等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副院长张俊娜主持。

在学术分享环节,李帅洋博士作了题为《多模态推荐中的用户偏好建模与方法研究》的学术报告。李帅洋博士首先介绍了多模态推荐系统的基本概念,并指出当前研究方法存在的若干挑战。随后,李博士围绕用户交互行为与物品多模态数据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多模态推荐算法,进一步提升用户与物品表征的区分能力与表达能力。最后,他总结了理解用户在不同模态上的偏好分布所具有的重要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随后,周岩岩博士作了题为《对称密码算法的自动化分析方法研究》学术报告。周岩岩博士系统介绍了对称密码算法自动化分析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在密码学领域的核心意义。周博士指出了当前差分类和线性类自动化分析方法中密码学性质刻画不够精确,搜索范围受限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对不同结构的对称密码算法提出了更有效的差分类和线性类自动化分析方法。最后周博士对密码自动化分析领域的前沿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凝练出当前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会后,参会老师各抒己见,分享学术经验,提出创新思路。此次学术沙龙活动拓宽了老师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涛)


学院学术沙龙启动仪式暨第十六期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916日晚上,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启动仪式暨第十六期交流活动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我院院长袁培燕、副院长张俊娜、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科研青年教师等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院长袁培燕主持。

活动伊始,院长袁培燕阐述了举办学术沙龙的背景及意义,强调青年教师是学院科研发展的生力军,学术沙龙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融合,为青年教师搭建“开放、共享、协同”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学术分享环节,常盟盟、杜浩翠两位青年教师围绕个人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依次进行了深度交流,分别作了题为《城市灾害推演中的大模型关键技术》、《扩展目标跟踪算法研究》的学术报告。在《城市灾害推演中的大模型关键技术》报告中,常盟盟博士提出基于多粒度的时空交叉学习模型,通过对时空数据进行多粒度划分,从不同粒度上学习时空数据的特征交互模式。在《扩展目标跟踪算法研究》报告中,杜浩翠博士详细阐述了扩展目标的扩展形状模型、量测数量模型和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扩展目标滤波器,以及扩展目标跟踪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现场教师纷纷提问,就研究方法、关键科学问题、学科交叉可能性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次学术沙龙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学术兴趣和创新思维,也加强了教师间的跨学科交流。未来,学院将继续举办更多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沙龙交流活动,以推动学院科研工作新发展。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涛)


第十五期:面向智慧交通信息安全的压缩式加密研究

1224日晚上190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十五期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王兰兰博士作题为“突发事件下虚假信息不确定性传播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的学术报告,10余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王兰兰博士首先对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了介绍,着重阐述了当前系统部署过程中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然后王博士提出了适配智慧交通场景的高效轻量化加密方法,并深入阐述了该方法在设计、实现和评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细节,旨在确保智慧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并解决现有技术在高效率和低功耗要求下的难题。在报告的最后环节,王博士介绍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撰写情况。与会老师针对本子的选题、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为项目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指导意见。

此次报告有利于学院教师理解和探究信息安全领域的前沿问题,进一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质量和资助率。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王兰兰)


第十四期:突发事件下虚假信息不确定性传播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

123日晚上190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十四期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荆军昌博士作题为“突发事件下虚假信息不确定性传播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的学术报告,20余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荆军昌博士首先介绍了当前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突发事件虚假信息发布和传播进一步加剧,为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急需提前研判和控制突发事件下虚假信息传播态势,防止其大范围传播。其次,为了实现突发事件下虚假信息传播控制面临的控制难度过大、信息资源不充分等技术瓶颈,以“传播建模-节点识别-节点控制”为主线,分别对相关技术的设计、分析和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下虚假信息传播控制效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报告的最后环节,荆博士阐述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子的撰写情况。与会老师针对本子的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为项目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次报告不仅有利于学院教师对社交媒体领域研究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院科研项目申请书的质量和成功率。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荆军昌)


第十三期:面向车联网的安全认证协议研究

1119日晚上1900,我院学术沙龙第十三期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苗俊峰博士作题为“面向车联网的安全认证协议研究”的学术报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苗俊峰博士首先介绍了车联网安全认证协议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现有的安全认证协议在应对车联网复杂多变的通信环境、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然后苗俊峰博士阐述了高效、安全且适应性强的安全认证协议设计方法,以应对车联网领域的安全需求。最后苗博士总结出设计协议要以“高效性、安全性、适应性”为核心目标,实现对车辆身份的高效认证、数据传输的加密保护以及通信的安全。

在报告的最后环节,与会师生就苗博士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应用前景以及潜在挑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苗博士对所有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并对大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此次报告不仅加深了学院教师对车联网安全认证协议研究的理解,也为跨学科合作、技术创新提供了交流平台。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苗俊峰)


第十二期:面向复杂场景的辐射源个体快速识别方法研究

1112日晚上1900,我院学术沙龙第十二期在学院319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何建樑博士作题为“面向复杂场景的辐射源个体快速识别方法研究”的学术报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何建樑博士首先介绍了当前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下的数控加工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并指出了数控加工过程中铣削刀具运行状态监测与寿命预测的最新研究现状。其次,为了实现多工况下非平稳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数控加工铣削刀具的状态监测与寿命预测,以“数据降噪增强-云边协同融合驱动-多对象跨工况迁移”为主线,分别对相关技术的设计、分析和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进一步提升刀具状态监测与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报告的最后,与会师生对报告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和应用前景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何博士对所有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并对参会者的宝贵意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报告结束后,张俊娜副院长指出学术沙龙系列活动能拓展研究视野,进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对提升我院师生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何建樑)


第十一期:面向复杂场景的辐射源个体快速识别方法研究 

12月20日晚上19:0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十一期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徐政伟博士作题为“面向复杂场景的辐射源个体快速识别方法研究”的学术报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徐政伟博士首先介绍了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通信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均呈迅速增加态势,为通信辐射源的识别认证带来的技术挑战和应用需求,并指出了通过测量信号特征提取目标辐射源射频指纹信息的个体识别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接着,针对传统深度网络依赖反向传播更新海量参数的工作方式导致基于深度学习的辐射源个体识别方法面临算力要求高、模型训练时间长、模型通用性差的固有问题,围绕面向复信号的宽度网络开展构建设计,以迁移学习对其赋能,对由一般场景到多种复杂场景的高性能辐射源个体识别模型快速构建方法等做了详细报告,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报告结束后,张俊娜副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张俊娜副院长指出本次学术沙龙有助于师生了解辐射源个体识别应用场景、物理层安全保障机制等,激发了师生研究解决复杂电磁环境下辐射源个体识别技术及应用发展等方面技术难题的动力。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第十期:可见光无线信能同传网络资源优化算法研究

12月6日晚上19:0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十期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郭杨波博士作题为“可见光无线信能同传网络资源优化算法研究”的学术报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在本次报告中,郭杨波博士首先介绍了全球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快速发展、IoT设备数量和无线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等对现有网络带来的巨大挑战,并指出可见光通信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次,郭杨波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可见光无线通信网络相关研究现状,并指出可见光无线网络仍面临着无线节点供电不便、可靠性不高、信息安全无法保证等挑战。之后,郭杨波博士分别围绕可见光-射频混合异构信能同传网络资源优化方法、支持照明调节的多LED可见光无线信能同传网络波束赋形方案设计和多LED可见光信能同传能效优先的防窃听机制设计等做了详细报告,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与会人员积极踊跃发言提问,围绕可见光上行传输方案、信能同传应用场景、物理层安全保障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报告结束后,张俊娜副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张俊娜副院长强调了学术沙龙可以激发教师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通过与会教师的分享和讨论,教师们可以接触到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研究方向,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点和研究灵感。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涛)


第九期: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扩展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11月23日晚,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九期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杜浩翠博士做了题为“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扩展目标跟踪算法研究”的学术报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在本次报告中,杜浩翠博士首先介绍了传统目标跟踪与扩展目标跟踪的区别与定义,并指出扩展目标跟踪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次,杜浩翠博士对现有扩展目标的扩展形状模型、量测数量模型和基于随机有限集的扩展目标滤波器三大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杜浩翠博士分别对将量测集进行有效划分的自适应参数调整的密度峰值聚类量测集划分方法、建立量测与扩展目标之间基于乘性噪声模型的最大似然数据关联方法、解决目标出现和消失的随机性以及状态的不确定性的基于目标状态集的边缘泊松多伯努利混合算法以及解决标准随机有限集滤波器不能建立连续轨迹的基于无标签轨迹集的边缘泊松多伯努利混合算法等方面工作做了详细报告,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从实际应用场景、聚类方法、算法收敛问题和扩展目标跟踪滤波器算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问题,杜浩翠博士根据每个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耐心的回答。

报告结束后,张俊娜副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张俊娜副院长强调持续开展学术沙龙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视野,同时也促进了学院的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学院的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第八期:稀疏空间采样与时空数据挖掘的关联与融合

11月8日晚上19:3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八期在学院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常盟盟博士做了题为“稀疏空间采样与时空数据挖掘的关联与融合”的学术报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在本次报告中,常盟盟博士首先介绍了时空数据挖掘的背景知识,以及利用时空数据对智慧城市中各类场景分析的实用价值。其次,常盟盟博士回顾了基于时空大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现有方法在数据稀疏性方面建模能力的不足。针对数据的伪稀疏问题可以采用生成式的协同学习方法,根据一些数据分布假设来填补缺失值,从而减少数据稀疏对下游特征构建的影响。另一种解决数据稀疏的方法是数据集交叉时空域协同推断,将多个源数据集的时空域信息进行融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推断目标时空域上的缺失值。最后引出了基于多粒度的时空交叉学习模型,通过对时空数据进行多粒度划分,并利用交叉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粒度上学习时空数据的特征交互模式。基于多粒度的时空交叉学习模型可以有效地处理时空大数据的稀疏性和复杂性,提高时空数据挖掘的效果。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从数学建模方法、多粒度预测、数据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得到一些共性的研究思路。

报告结束后,张俊娜副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张俊娜副院长强调了学术沙龙活动对于学院教师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学术新动向的重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院学术沙龙活动,并号召教师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科研水平质量的提高。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第七期基于多模态传输融合的去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方案设计与分析



11月1晚上7:0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七期在学院10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我院周猛博士作了题为“基于多模态传输融合的去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方案设计与分析”的学术报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周猛博士首先介绍当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宽带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等对5G可能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并指出国内外对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研究现状。其次,为了实现对未来超低时延、超大连接和超高可靠等未来6G发展需求,根据新颖的去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所具有的“多点协作”、“信息联合处理”和巨大的“宏分集增益”等优势和多播传输、D2D传输的特点,围绕去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分别进行了相关的方案设计、性能分析及优化,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相关的展望。最后与会师生对报告所提的方案和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周猛博士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此次文化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青年教师间学术交流,对于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创新方向与思路具有一定启发。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第六期:基于数据驱动的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10月25晚上19:0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六期在学院318会议室成功举办。我院范建德博士作题为“基于数据驱动的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算法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沙龙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科研团队负责人及新进青年教师10余人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在本次报告中,范建德博士首先介绍了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的典型应用场景,并指出通过多个传感器跟踪多个运动目标,具有跟踪范围广、跟踪精度高等优点。其次,范博士回顾了现有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现有的基于随机有限集的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方法存在的问题:分布式PHD滤波器需要预先给出新生目标模型、杂波强度等信息,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分布式CPHD滤波器的目标势估计过于耗时;视场有限的分布式LMB滤波器标签融合困难。最后,范博士提出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推断分布式PHD滤波器的新生目标模型、推断分布式CPHD滤波器的目标势估计、在视场有限的场景中生成完整的目标伪似然函数,来解决上述问题。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从融合方法、目标势估计、标签融合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问题,范建德博士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耐心的回答。

报告结束后,张俊娜副院长对本次文化沙龙活动进行点评与总结,她指出学术沙龙活动的顺利举办,为学院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共同进步,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学院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李涛)


第五期:融合篇章知识的汉英神经机器翻译研究


        613日晚上19:30,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沙龙第五期在学院318会议室成功举办。我院苗国义博士做了题为“融合篇章知识的汉英神经机器翻译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刘栋院长主持,副院长张俊娜等十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本次报告中,苗国义博士首先介绍了机器翻译的发展历史,并从篇章机器翻译研究现状、统计机器翻译中的篇章翻译问题和融合篇章知识的神经机器翻译模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与分析。其次,苗国义博士从融合小句对齐知识的汉英神经机器翻译、融合篇章主从结构对齐知识的汉英神经机器翻译和基于多粒度融合与多任务学习的篇章神经机器翻译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最后,苗国义博士分别从提高篇章结构平行数据的结构对齐与标注精度、建立针对汉英篇章主从结构转换的篇章翻译质量评价方法和拓展篇章结构知识的表示方式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从短句对齐、文言翻译、底层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问题,苗国义博士根据每个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耐心的回答。

  报告结束后,刘栋院长对苗国义博士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拓展研究视野,进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张俊娜副院长强调,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作为我院科研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对于提升我院师生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共同发力,为学院的学术与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辛现伟)



第四期:基于微波光子的超宽带相位编码信号生成及频谱失真补偿技术研究

5月30日晚上19:30,我院学术沙龙第在学院318会议室成功举办我院王武营博士做了题为“基于微波光子的超宽带相位编码信号生成及频谱失真补偿技术研究”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张俊娜副院长主持

在本次报告中,王武营博士首先介绍了雷达在国防军事、环境遥感、气象探测等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传统雷达系统的架构与现代雷达系统的新需求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其次,王武营博士从基于偏振调制的相位编码宽带信号生成、基于光频梳的相位编码频率步进宽带信号生成和微波光子系统频谱失真补偿方法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最后,王武营博士分别从微波光子系统异质集成技术、雷达通信一体化设计、双/多基带雷达信号传输、微波光子频控阵雷达系统架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分析与展望。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各位老师针对王武营博士的报告内容进行了提问与交流。张俊娜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学术沙龙作为一个多元化、包容性和创新的平台,为我院师生搭建了一个共同探索知识边界、交流思想和建立合作关系的桥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交流、互动、互鉴与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的创新和学术水平。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辛现伟)



第三期:一些图的连通度和诊断度问题

4月25日晚上19:00,我院学术沙龙第三期在学院31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刘栋院长主持,我院马晓蕾博士做了题为“一些图的连通度和诊断度问题”的学术报告,张俊娜副院长以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在本次报告中,马晓蕾博士介绍了图的连通度和诊断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重点讲解了n维交叉立方体CQn1(2)-好邻连通度和诊断度、n维交叉立方体CQn2(3)-限制连通度和诊断度以及n维交叉立方体CQng-限制连通度和诊断度,并介绍了常见的一些图形。马晓蕾博士通过详细的数学推导和实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所在领域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报告结束后,刘栋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点评,主要围绕如何通过所提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展开。例如,如何通过连通度和诊断度来分析社交网络的结构和演化规律等。此外,张俊娜副院长指出,各位教师要敢于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学科内容、融合学科优势,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协同创新的多场景应用方向。

此次学术沙龙活动不仅介绍了图论中的连通度和诊断度问题,还深入探讨了将图论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促进学院师生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推动学院学术研究发展,将继续举办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和平台。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辛现伟)



第二期:三维点云简化与分类方法研究及在陶制文物虚拟修复中的应用

4月11日晚上19:30,我院学术沙龙第二期在学院31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由刘栋院长主持,我院刘杰博士做了题为“三维点云简化与分类方法研究及在陶制文物虚拟修复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张俊娜副院长以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本次报告主要由基于深度学习的点云简化与分类模型以及在文物虚拟修复中的应用和面临的挑战三部分组成。刘杰博士首先阐述了点云数据、点云作用及其相关应用场景,针对点云简化和点云分类的核心任务等内容,分别从传统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方法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然后,分别从基于局部区域与神经网络的点云简化、任务驱动可学习的点云下采样方法、融合注意力机制与多尺度策略的点云分类以及无监督表征学习的点云分类进行详细讲解。最后,针对数据特征提取、分类器改进和网络效率提升三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与讨论。

报告结束后,张俊娜副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点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考虑将大模型薄壁碎片送入网络,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调整采样点的空间分布,进一步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网络的鲁棒性。其他与会教师也均表示从刘杰博士的讲授中受益匪浅,并就模型扩展与学科交叉层面的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

最后,刘栋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高度肯定了刘杰博士的科研工作,并强调科学研究要打开思路,创新途径,凸显研究特色,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刷新自我,追求卓越,在有组织的科研中实现快速成长。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辛现伟)



第一期:基于先验知识和深度增强表征学习的SAR图像分类

为了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各个研究方向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我院举办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一期2023328晚上19:30在学院楼318会议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以图像分类为主题,由我院张雅科博士担任主讲人。我院院长刘栋、副院长张俊娜、张恩及10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

在本次学术沙龙中,张雅科博士以基于先验知识和深度增强表征学习的SAR图像分类报告题目,主要从结构约束判别素描主题模型、曲波对抗增强网络和素描结构注意增强学习三个方面探讨SAR图像的分类研究。在分享过程中,张雅科博士向与会教师展示了传统数据增强(旋转、裁剪等)、生成网络GAN及变体、扩展网络架构等方法存在的问题,对多尺度、多方向、各向异性、曲线结构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阐述了多源图像融合、异源图像迁移、高层语义学习以及SAR图像解译等研究面临的挑战。

分享结束后,刘栋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张雅科博士所做的工作,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角度对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交流。张俊娜和张恩副院长对张雅科博士下一步研究可能的结合点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此外,毛文涛教授等人针对张雅科博士报告中所涉及到的曲波变化、素描特征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最后,张俊娜副院长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指出“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我们需要坚持守正创新,稳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应用研究的同步前行,鼓励各位教师潜心研修学问,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辛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