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小学欢迎您
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视角

发布时间: 2014-09-26      访问次数: 135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研究包括三方面内容:主观层次的研究;个人层次的研究;群

体层次上的研究。

2002年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在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以及

积极教育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2008年其《积极心理健康教

育》一书的出版标志该理论的成熟。

我国心理学者麻彦坤教授(2008)在“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从理

论上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取向、内容

与目标、途径与方法上的全方位变革。

    张高产(2006)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一文中明确提出

应将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刘旺和田丽丽(2008)对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在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

、自我、一般生活满意度上,低中年级学生在学校、自我和一般生活满意度方面较高,而

对朋友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较低。

官群、孟万金等(2009年)成功开发研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将中国中小

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分为六个维度15项品质。孟万金教授带领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团队还

分别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和培养进行了探索。如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张冲 2010),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马艳云 单志艳  2010)在调查研究的基

础上,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总之,从国外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到引入我国应用于实践领域,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

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研究也主要聚焦在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三个方面。从查阅的到资料看,

这些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还远远不够,理论介绍和一般性的现状研究比较多,在实践层面

的研究还比较少,可见到的研究主要是孟万金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十一五’期间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说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普及性和

深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