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发展规划处
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乡市大东区建设发展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19-04-10      访问次数: 1288

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乡市大东区建设发展的意见
新发〔2016〕20号

2016年10月27日


  建设发展大东区,实施“东进战略”,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大东区建设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新乡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和大郑州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抢抓国家和省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发展,争取在全省发挥重要作用、作出更大贡献,需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大东区位于新乡市中心城区东部区域,涉及卫辉市、新乡县、延津县、红旗区、牧野区等5个行政区域和新乡高新区、新乡经开区等6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63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约37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占全市的7.7%,人口约占全市的13.5%,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20% ,交通、产业、科教、人才等资源优势明显,是我市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建设发展新乡市大东区,符合区域融合发展的趋势,是现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承继并努力实施的重大布局,对于构建新乡城区“一体两翼”空间发展格局、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带动新乡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在中原城市群和大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四个新乡”,加快大东区产业分工协作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促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大车区内外协调发展,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组合型区域发展新路径。

  (二)基本原则。统一规划,各自实施;优势互补,相互竞争;共用设施,合作共赢。

  (三)发展定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加强规划统筹和衔接,围绕建设新乡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努力将大东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改革开放、创富创新、智慧科技、绿色环保、宜业宜居、文明和谐的全国一流协同发展示范区。

  (四) 目标任务。至2020年,实现产业统筹发展,人口有序集中,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管理体制机制顺畅,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产城融合、域乡统筹、社会和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大东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领先全市,力争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资强度达3%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至2030年,建设成为协同发展、功能复合、辐射周边、生态宜居、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群集聚创新发展先导、产城融合示范区、城市组团示范区和新乡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中原城市群和大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带动新乡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五)建立清晰的责权协同关系。充分调动各组成区域的积极性,激发大东区建设发展的内在活力,建立“三统一、三不变”的责权协同发展关系。“三统一” ,即统一设定各区域功能,合理设置发展产业;统一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区域内经济发展政策,逐步统一社会事业发展政策。“三不变”,即大东区区域内的原行政辖区不变;原投资收益渠道不变;原经济和社会主体责任不变。

  (六)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坚持区域协问发展,突出功能组团,按照产业协作、资源共享、设施共建、政策统一的要求,将大东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注重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效对接。统筹“多规合一”,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点线面与组团关系,将区域内各类规划有机融入全市规划体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编制大东区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区域空间战略规划等总体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总体专项规划,市商务中心区产业发展及城市设计等重点区域规划。各区域也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完善各自规划体系,全面开展城市设计,逐步形成基本的规划框架体系。大东区的建设发展要严格按规划进行,4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七)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统筹推进区域内通用航空、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地下综合管廊、供排水、电力、供热、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形成大东区区域内外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基础设施规划设计要超前,分期实施推进,努力建成利国利民的“百年工程”。强力推进平原路、科隆大道、新东大道等延伸工程,加快推进北环路与S307省道对接、G107国道东移等工程,尽快形成东西互联、南北通达的道路系统,在大东区构建轨道交通、快速路、干支路、生态慢道有机结合的便捷交通体系。优化电源点布局,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扩大集中供水覆盖范围,科学划定汇水分区,推行全域雨、污分流建设,打造一体化给排水系统。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优化邮政通信服务网点布局,实施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工程,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环卫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运管服务体系。

  (八)推进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对区域内的公共设施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市教育、卫生计生、文化、民政、体育等部门要大胆探索与研究,促进我市优质资源在主城区与大东区之间的有效对接和自由流动,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社会养老等要素优化配置,优先建设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等关系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设施区域一体化发展。以高铁站枢纽经济区、市商务中心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加快实施文体场馆、会展中心、综合市场、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建设,强力推进中心医院东区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市国际商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河南科技学院东校区、新乡学院新校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河南师范大学新校区等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新乡经开区综合医院、新乡高新区综合医院等项目,不断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

  (九)促进产业分工协作集聚发展。制定大东区产业协同发展意见,建立产业分工协作机制,严格执行产业定位和功能设定,避免同质化竞争。促进产业科学布局,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协作紧密、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序承接京津冀、郑州及东部沿海、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合理设置区中园,引导区域间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转型发展,做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我市新增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项目,符合大东区主导产业方向和准入条件的,要优先在大东区布局建设。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坚决杜绝建设高耗能低品质、科技含量低的项目和产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提升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做强做精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电池电动车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3D打印、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高铁站枢纽经济区、市商务中心区、公铁物流园等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以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互联网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创业孵化、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商贸批发、休闲服务、体育健身等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新乡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特色专业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的蔬菜、水果及花卉苗木等农产品消费需要的都市型农业,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等多功能的区域服务型农业,以农业产业化集群为基本依托,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全过程农产品增值链条,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的原则,以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为引领,推进大东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市人社、教育、卫生计生、民政、住建、房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大东区区域内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东屯、小店、古固寨、柳庄等乡镇,打造以特色民宿、民俗商贸、养老保健、绿色氧吧、历史文化、体育健身、休闲采摘等为特色的小镇,形成“城市组团+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美咖乡村+大片田园和生态用地”的空间总体格局,塑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大东区。

  四、建设高品质大东区

  (十一)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以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坚持开放、宜居、生态、安全、科学发展,贯彻集约化、智能化、现代化、特色化发展要求,注重重组、优化、提升,充分体现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统领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端引领,合理确定开发时序,按照先规划再建设、先基础后配套、先造景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治污再治水的建设原则,高品质规划、高标准建设,把大东区规划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创新、开放、文化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心,实现大东区与主城区的和谐统一。

  (十二)建设绿色大东区。按照产业、居住融合发展的思路,以生态水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化建设为主体,加快推进高铁站水系、定国湖、东湖、平原湖、榆东湖以及绿化廊道等生态修复工程和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加强对被誉为“新乡之肺”的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林地的保护,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减量性开发。不断完善大东区内部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构建“点、带、廊、片”生态网络和绿地景观系统,打造田园风光生态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构建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交通,配置自行车专用设施,建设自行车骑行的公共交通网络;选择合适的路段建设步行通道,将居民的锻炼需求与上下班交通需求结合起来;推进实施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推行绿色建筑,优先使用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绿色发展理念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序结合,大东区区域内新建或改建的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小区和单位要全部融入海绵城市建设要素,建设下沉式绿地,推行透水铺装等。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绿色大东区。

  (十三)建设智慧大东区。大力实施“宽带大东区” “互联网+大东区”行动计划,加强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用,逐步在大东区区域内建设智慧、高效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大东区在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业态培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领域协同发展水平。统筹整合相关部门数据系统,建设标准化、集中化、智能化的公共信息资源库,构建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形成科学、有效、智慧的管理服务能力。

  (十四)建设创新大东区。借助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与郑州产业、交通、信息服务、创新创业融合发展。以大东区为重要平台,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建设“新乡大学科技城”,推进中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综合体,组建一批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孵化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军的高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构筑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领域,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协作创新,提升主导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培育自主创新研发力量,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白鹭化纤、豫飞重工等企业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华兰抗体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拓新核苷生物及化学合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创新创业主体,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统一开放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大东区。

  (十五)建设开放大东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在大东区全面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经验,持续优化开放环境,推广实施“负面清单” “收费清单”等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外来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监管制度。积极谋划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口岸建设。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及优势资源,完善协同招商引资机制,搭建好人才、科技、资本等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积极吸引在外的本地企业家“回归”,在家乡投资兴业。加快推进新乡经开区与上海浦东新区祝桥空港合作、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乌波塔尔职业学院和GRG公司合作、河南师范大学与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高校合作,谋划设立中德(新乡)、中法(新乡)、中美(新乡)合作园区。借势郑州航空港,建设跨境黾子商务示范基地,做强做大纺织出口基地,大力引进重大产业和产业集群项目,努力将大东区建设成为我市扩大开放的高地。

  (十六)建设文化大东区。以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域市为契机,积极在大东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岗诚信、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建设四美乡村、和谐社区,改善居住环境;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品位。深入挖掘新乡市历史文化,重视开发利用各种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增加大东区人文内涵,塑造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开发和建设大东区历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好牧野文化、宋元文化、沙门城址,促使其与市域历史文化产业紧密衔接、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大东区。

  五、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大东区建设发展

  (十七)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政府可控资源,优先支持大东区建设。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大东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保建设,支持设立新乡市大东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有效衔接,建立新乡市大东区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重点支持大东区新兴战略产业扶植培育和主导产业发展。市直各有关部门申报的上级扶持资金及安排的市级专项资金,要优先向大东区区域内倾斜。加强与金融机构、投资类企业的金融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运用PPP模式参与大东区建设,对大东区的PPP项目优先入库、优先支持。支持大东区区域内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发行债券,构筑多元的投资渠道。

  (十八)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充分保障大东区建设用地需求,允许在大东区区域内对休闲观光度假农业园区按一定比例配置建设用地。大东区区域内建设用地按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指标实行单列,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解决。支持大东区区域内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留用地开发模式,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研究建立大东区区域内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前置准入制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九)强化人才引进和技术支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服务体系,构筑人才高地。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东区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组建大东区建设发展专家咨询机构,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大东区创业就业,加大高层次、高科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与区域内企业对接,制定政策鼓励各类科研人才创办企业或以科研技术成果入股企业。设立新乡市大东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人才使用优惠政策,建立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借用人才、促进人才发展的机制。

  (二十)优化发展环境。通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投资环境。探索设立大东区统一的投资便利化集中服务平台,对大东区区域内企业在注册登记、土地供给、项目报批、融资、税收、履约、结算、跨境交易、通检通关、人才引进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市直各部门以下放或委托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大东区区域内的县(市、区)政府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赋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新乡市大东区临时管委会作为大东区建设发展的领导管理机构,负责大东区建设发展全面工作,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指挥和督导。市大东区临时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市大东区建设发展办公室,负责管委会具体工作和大东区建设发展的规划、协调、督促、服务工作。市组织、人社、编制部门要对大东区机构和工作人员予以重点保障,有关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落实大东区建设发展工作。市直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祺”的思想,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明确主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支持和帮助解决大东区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东区建设发展。

  (二十二)完善工作机制。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支持大东区加快建设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大东区重大事项决策协商制度、项目建设推进制度、经济运行统计分析监测制度、统一招商协调制度、督促考核制度、咨询顾问制度、干部交流制度等,不断强化工作方式和机制的创新。把加快大东区建设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大东区临时管委会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十三)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舆论宣传,釆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面、广角度地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要把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划建设大东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政策举措、建设成果等情况适时向社会进行宣传,激发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和参与大东区建设发展的热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大东区投资兴业。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大东区建设发展的宣传报道,为大东区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版权所有©河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