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上午,欧洲科学院院士、意大利迪里雅斯特大学圭多·阿巴蒂斯塔(Guido Abbattista)教授应邀莅临历史文化学院,以《数字历史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践探索》A historiograp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digital history为题开展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世界史系主任王若茜副教授主持,世界史专业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交流,现场围绕数字历史研究方法与AI技术应用展开深入交流。

讲座中,圭多教授首先系统阐释了“数字历史”的核心内涵与研究维度。他重点介绍了数字历史如何通过数据可视化、交互式历史地图、时间轴界面、历史场景与文物3D重建等形式,构建全新的历史叙事与解读路径,为在场师生展现了数字技术为历史研究带来的多元可能。为让理论讲解更具实操性,圭多教授以“全球海上航线(1500-1900 年欧洲全球航海历史地理数据库,GSR)”项目为核心案例,深入剖析数字历史项目的构建逻辑与研究价值。他展示了1895年大英帝国世界商路与洋流图、1900年左右美国运通公司世界蒸汽船航线图等历史地图,以及1759年至1809年间《东印度海域航行指南》等珍贵文献,详细介绍了项目如何整合东印度公司(EIC)与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航海日志、船舶档案等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结构化数据库。
在数字历史研究资源与实践路径方面,圭多教授介绍了卡塔尔数字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Adam Matthew Digital等平台的航海日志数字化成果。此外,他还梳理了17至19世纪东印度公司船舶日志的体裁演变,为师生提供了数字时代历史文献研究的具体视角。
讲座后半段,圭多教授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历史研究”的前沿议题,分享了其团队针对ChatGPT4.5Plus开展的批判性实验。教授深入分析指出,生成式AI虽具备一定历史方法认知,但设计逻辑优先追求叙事连贯性而非证据准确性,缺乏防范史料虚构的内在机制,若缺乏使用者干预,可能产生具有迷惑性的历史谬误,对非专业研究者构成认知风险。基于实验结论,圭多教授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当前AI系统以满足用户期待为首要目标,倾向于“不惜代价提供答案”,而非坦诚能力边界;二是AI缺乏真正的自主性与语境感知力,无法自主理解历史研究的逻辑框架与规则,需依赖使用者明确设定研究参数;三是所谓AI“幻觉”本质是深层认知缺陷——其会自信产出错误信息却无法识别虚假,也无法区分假设与事实、概率与真相。他强调,在历史研究中,人类的监督与严谨的方法论仍是核心,AI可作为研究辅助工具,但无法独立承担历史学的认知与伦理标准。

讲座尾声,现场师生围绕“数字历史数据库构建的难点”、“如何有效规避AI历史研究风险”、“航海日志数字化的技术路径”等问题与圭多教授展开热烈讨论。现场互动氛围浓厚,掌声持续不断。此次讲座不仅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带来了数字历史与AI应用的前沿知识,更启发了历史研究中技术应用与方法严谨性平衡的深度思考,对推动学院历史学科数字化发展与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学院 曹亚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