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宪堂受邀在历史文化学院406教室作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体系及其特征》的讲座。本场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峰教授主持,部分师生参与。

讲座中,李宪堂教授从思想史与文化哲学视角出发,系统阐释了以“道、圣、王”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大一统”文化结构,揭示了中国传统世界观中宇宙秩序、伦理价值与政治权力的高度统一。
首先,李宪堂指出,“大一统”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范式。其核心在于“道”——作为宇宙本源与终极秩序的形而上存在。《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是这一创生机制的哲学表达。道不仅是万物生成的动力,亦是真、善、美的统一源泉。在人间,道的体现者为“圣人”与“王者”。圣人参赞天地化育,将天道转化为教化与意义;王者则执掌权柄,构建社会秩序。自汉代以来,“王圣合一”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石,君主通过自命承天受命,实现权力的神圣化。这种“中心—边缘”的文化格局,强调万物一体、和谐共生,排斥绝对异端,形成了独特的“有情有义的生存场域”。
接着,他进一步探讨了阴阳五行的动态机制。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相互转化,构成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应用于自然观察,也深刻影响了中医、农耕乃至治国理念。中国人由此养成顺应时势、静待转化的处世智慧,但也可能导致主体批判性的弱化。
最后,李宪堂教授强调,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尤为引人深思。不同于线性进步的西方历史观,中国秉持循环论的时间意识。四季更替、王朝兴衰皆被视为宇宙节律的一部分。《大戴礼记·月令》以物候标记时节,时间不再是抽象刻度,而是自然韵律的具体展现。正如王维笔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每一时刻都蕴含独特生命气息。这种“以身体之”的认知方式,强调直觉体验与当下顿悟,构成了中国特有的认识论传统。

讲座结束后,李宪堂教授与同学亲切互动并耐心答疑,他同时表示,中国文明以“道”为根,以“和谐”为旨,融合宇宙观、伦理观与政治观于一体。它不仅是历史遗产,更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困境的思想资源。李峰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希望同学们能以此次讲座为起点,多阅读经典,承担起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使命,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历史文化学院 冀震宇 李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