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应我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唐卓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功能大分子的筛选进化与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在东区实训楼西501报告厅进行。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报告。报告由谢明胜教授主持。
核酸分子(DNA或RNA)除了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外,还能够折叠形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展现出特异性的识别能力或催化功能,统称为功能核酸,主要包括核酸适配体、核酶以及适体酶。报告中,唐卓研究员针对功能核酸在体内环境的活性下降现象对药物开发与疾病治疗等领域的限制,向师生们介绍了其团队所提出的一种功能核酸筛选的创新策略。该策略系统研究了体外筛选与体内进化技术,并建立了核酸适配体和核酶的细胞内筛选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团队将体内筛选获得的功能核酸开发为新型基因治疗工具,用于调控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过程,同时将其应用于放射性诊疗和蛋白靶向降解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有效地进展。
现场交流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与唐卓研究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师生们纷纷表示,唐卓研究员的报告深入浅出,深化了师生对功能大分子领域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报告人简介:
唐卓,199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所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洪堡奖学金的资助下赴德国康斯坦斯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前往加拿大麦克马斯坦大学生物化学系开展第二个博士后研究,专业方向转为化学生物学。2009年6月获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到成都生物研究所开展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因操控工具的筛选与进化、基因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蛋白降解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等化学生物学研究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功能大分子和生物检测学科组组长,先后获四川省千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等多项荣誉称号。
(化学化工学院 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