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郑长龙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发布时间: 2025-10-13      访问次数: 10

20251013下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长龙应邀为河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作题为《如何实现从教知识到教本事的转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袁振东教授主持,研究所教师及研究生积极参加并展开深入交流

讲座伊始,郑长龙教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核心素养”这一关键概念。他指出,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若不加以具体化,往往难以为人真正理解与实践。核心素养并非抽象的教育口号,其本质是一种能够有效应对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郑长龙教授强调,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转向,是由以往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向动态的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不仅应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能力的生成。他进一步指出,衡量一堂课或一个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获得了可以迁移并灵活应用的“本事”,即能在不同情境中举一反三、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

明确了素养内涵后,郑长龙教授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本事”。他提出一个关键观点:高质量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本质的那个“一”。这个“一”并非某个具体知识点,而是贯穿于多个知识情境中的学科思想、核心概念或方法论,是能够迁移应用的思维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普适价值。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精准把握那个“一”究竟是什么,并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去解决全新的、变化的问题。只有当学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一核心思想或方法,他们才能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将零散的知识内化为解决未知挑战的能力与智慧

郑长龙教授指出,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跨越,其根本前提在于教师自身具备深刻的“学科理解”。当前部分师范教育未能将学科知识背后的思想与观念传递给学生,导致一线教学有时停留在表面。为说明何为深刻的学科理解,他以化学中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为例进行阐释。他指出,从研究单个粒子到揭示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体系的性质,其间的桥梁正是“统计思想”。随后辨析了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统计与量子统计(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和费米-狄拉克统计)的适用边界,并点明“键能”是统计平均值、“化学平衡”是概率最大的最可取分布等概念的统计本质,强调了理解这些学科本质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师生互动环节,郑长龙教授指出,面对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面临深刻变革。尽管通用大模型在知识生成与处理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但教育的未来不应止步于“通用”,而在于开发具备学科专业性的“AI导师”,实现更精准、更深度的智能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教师的核心价值将日益凸显,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应转变为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维与创造性探究的协同者与促进者。他强调:“教师的使命是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而非仅仅提供答案。”

针对研究生培养问题,郑长龙教授提出了他一贯坚持的人本理念。他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在真诚与信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关系,而非沦为“老板与打工者”的工具性结构。科研活动的本质在于攻坚克难与集体协同,而创新能力的源泉恰恰来自学生的个性、思辨力与“棱角”。因此,导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指导,更在于保护与激励学生的独特性,为其提供宽容失败、勇于探索的学术生态。

讲座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整场讲座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令人深受启发。此次讲座不仅为我院师生揭示了化学教育的深层逻辑,也为未来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与行动指引。至此,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化学化工学院 刘玉荣 张乾丰 孙浩然


 

 

 

 

版权所有 ©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46号 邮编:453007 学院办公室:0373-3326335 传真:0373-3326336
管理员:李志勇yli@htu.cn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