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周四)下午16:00,应物理学院杨亚东教授所邀,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北楼C505作了题为“低增益雪崩硅探测器(LGAD)的研制”的报告,物理学院的相关老师和拔尖班的学生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会由杨亚东教授主持。
低增益雪崩探测器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探测器技术,可以同时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时间信息。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ATLAS和CMS实验都计划在升级改造中采用该技术建造飞行时间探测器。ATLAS实验要求LGAD在辐照前时间分辨率好于35皮秒,在非电离能损达到2.5x1015cm-21MeV n。时仍好于70皮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TLAS团队自主设计,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流片制作的USTC-IMELGAD全面达到指标要求,被ATLAS实验采用。报告将介绍LGAD的工作原理,USTC-IME LGAD主要的设计思路和性能。
专家简介:
刘衍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于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5年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做博士后;自2005年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工作,2010年晋升为教授。先后参加CDF、CMS、D0、ATLAS实验。在CDF、D0和ATLAS实验上对双光子末态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利用运动学分布研究强子对撞机上的QCD效应;寻找并发现了Higgs粒子;利用高质量事例寻找引力子信号。在D0实验上发展了基于神经元网络的光子鉴别方法;在ATLAS实验上设计了光子效率测量方法。近年专注于ATLAS实验,主要研究Higgs→bb,ww衰变,并利用多玻色子末态检验电弱模型,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同时参与ATLASPhase2升级高颗粒度时间探测器(HGTD)研制工作,成功研制出USTC-IME LGAD传感器并建成USTC HGTD探测器组装站点。
(物理学院 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