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应平原实验室邀请,武汉大学沈晓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硅基调控的自由基化学”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实训楼0501报告厅进行,由平原实验室白大昌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平原实验室、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的师生参加。
沈晓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硅基调控的自由基化学展开。在化学键活化与重构的研究范式中,自由基反应因其独特的反应路径备受关注。然而,自由基中间体固有的反应活性高与寿命短等特性,导致其可控生成与转化成为长期制约该领域发展的关键科学难题。值得关注的是,硅元素以其丰沛的自然资源禀赋(地壳含量26.3%,仅次于氧),为解决自由基化学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硅原子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特征:1)存在空3d轨道;2)硅原子的3p轨道比碳的2p轨道更为弥散;3)硅(电负性约为1.90)和碳(电负性约为2.55)之间存在电负性差异,导致键的极化,电子云偏向碳一侧。这使得碳硅键的成键与反键轨道(C-Si σ/σ*)的能级差较小,超共轭效应更加显著。沈晓教授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利用“硅基稳定邻近碳自由基”策略,发展的一系列单自由基、双自由基和卡宾选择性生成和转化新反应。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与沈晓教授积极交流,并就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报告人简介:
沈晓,现任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师从胡金波研究员。2014-2017年先后在哈佛大学Tobias Ritter教授和波士顿学院Amir H. Hoveyda 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8月获聘武汉大学“弘毅青年学者”冠名教授。2018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22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任首席科学家。2023年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和 “湖北省化学化工青年创新奖”;2025年获武汉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现任《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青年顾问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和《有机化学》青年编委。回国工作以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Synth.、Chem、JACS、ACIE、CCS Chem.、Nat.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