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中 建

发布时间: 2010-10-29      访问次数: 822

个人简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2

研究方向:社会及青少年问题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研究工作介绍

    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主持厅局级课题10项,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以及其它省厅级课题15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18万余元,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市、省部级以上奖励。撰写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参编著作13部。近年来,围绕青少年问题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展开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架构。以社会转型为切入点,以青少年“权益侵害”和“权益保障”为重点,从事物的内部入手,探寻青少年问题发生的机理,把握控制的关键环节,阻断其问题行为发生的途径和因果链,实现了对青少年问题形成机理的深层发掘,构建起切实可行的青少年问题预防和控制体系。通过引入“机理”这一科学范畴,着眼于青少年问题的诱发因素、动力因素、控制因素、激活因素、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具体过程和规律,形成了新的深层次的理论认知: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防止权益侵害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问题的关键。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克服以往研究的表面性,从揭示青少年问题的发生机理和规律入手,重视社会运作的理性化,实现青少年问题研究的升级换代;其次,分别从权益(法律)角度和需要(心理)角度构建不同于传统的对策体系,克服单从社会或个体方面解决问题的弊端。并提出了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具体对策。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入“机理”范畴,为青少年问题研究填补理论构件;第二,为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组织机构提供决策参考;第三,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导向;第四,为有关方面制定和完善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提供智力支持;第五,为青少年顺利、健康地实现社会化提供技术支持;第六,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问题行为打造实践平台,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学术论文(部分)

    1.青少年犯罪内在机理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权益侵害对青少年犯罪的激活,《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3.大学德育原则的重新论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现状与对策:关于中小学生法制意识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4期。

    5. 青少年犯罪与亚文化,《青年探索》,2001年第2期。

    6.开放、流动、控制,《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6期。

    7.权益侵害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7期。

8.变革背景下华北地区大学生关注问题的调查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4第6期。

9. 青少年生存样态的对比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10. 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与社会和谐(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青少年导刊》全文转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11. 青少年权益保障之非政府组织介入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2. 从利益主体的属性看青少年行为的生发机理,《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13. “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14. 论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的培养,《青少年研究》,2008年第2期。

   15.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视角下的青少年问题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16. 助人自助: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体性回归,《青年探索》,2009 年 03 期。

   17. 文化冲突对德育价值取向的负影响及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 01 期。

   18. 社区在个人安全防范中的理性回应及责任承担,《湖北社会科学》,2010 年03 期。

19. 性别角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初探,《课程 · 教材 · 教法》(中文核心期刊、

CSSCI),2010 年 04 期。

20. 青少年发展的二维思考:社会认同和社会建设参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年 05 期、11-16 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2011 年 12 期全文转载。

21. 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青年探索》,2011 年01期。

22. 青年社会建设参与中的组织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2 年 04 期。

23. 青年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3 年 11 期。

24.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与参与机制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 03 期。

25. 未成年人人身伤害的教育学解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 年 01 期。

著作: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2.《法律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论》,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

    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年。

6.《宪法学》,郑州大学出版,2004年。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5年7月版

8.2007河南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9.《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2月。

10. 《德育走向与德育接受——现代性德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7月。

近期研究成果(2015—2018

学术论文:

1.从乡土倚重到社会理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转向,《人口与社会》,2015 年 03 期。

2.我国“80 后”青年的社会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 年 05 期。

3.新生代农民工研究,《青年学报》,2015 年 01 期。

4.市民化:解决农民工收入、消费问题的路径选择,《青年学报》,2015 年 01 期。

5.制度文化视角下的青年政治信任建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 年 03 期。

6.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条件与过程,《中州学刊》,2015 年 08 期。

7.浅析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爱国意识,《短篇小说》,2016 年 05 期。

8.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青年探索》,2016 年 03 期。

9.红色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探析,《芒种》,2016 年 04 期。

10.发挥教师语言的正导向作用,《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02期。

11.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组织功能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10期。

12.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本体透视与纠偏,《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03期。

13.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历史回放及现实预防,《青年发展论坛》,2017 年 02 期。

14.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解读机制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07期。

15.青少年网络新语的类化及其寓意,《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06期。

16.公众舆论·社会治理·现代国民·青年发展——“人性—国民性”视角下社会治理“内调节”的思考及其实践路向,《青年发展论坛》,2018 年 03 期。

研究课题:

1.态度理论视域下中小学爱的教育的本真与回归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6年10月。

2.河南省意识形态动态调查及对策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2017年6月。

3.河南青少年意识形态现状及其塑造研究,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重大项目,2018年5月。

4.青年意识形态塑造机制与路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019年7月。

著作:

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03月。

2.“80”后青年社会认同和社会建设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

奖励:

1. “80”后青年社会认同和社会建设参与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月。

    2.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7年,8月;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等奖,2017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