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灿 忠(2018)

发布时间: 2019-01-10      访问次数: 587

  

一、个人简介

    吉灿忠,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7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博士后,教授,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委员,国家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蓝皮书》研制专家组成员,中国武术文献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专家,河南省武术家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河南省武术“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主持的“河南省传统武术挖掘与整理活动”获2017年河南省“十大武术活动”。长期诉诸于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棱镜致力于武术历史和武术文化领域研究。担任研究生《民族传统体育概念》、《中外体育文化比较》、《武术文化史》等课程。

二、科研成果及奖励

(一)学术专著

代表性学术著作有:

[1]《同兴公镖局考》(20万字),人民体育出版社,独著,2013/3

[2]《武术文化空间论绎》(40万字),人民体育出版社,独著,2017/11

[3]《河南省武术拳械录》(150万字)人民体育出版社,第一作者,2018/12

[4]《中国武术史》(40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2018/11

(二)期刊论文

近年来,共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性的主要有:

[1]“中央国术馆馆刊及其社会功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5CSSCI,第一;

[2] “民国时期《大中小学国术课题标准》及其当代启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3CSSCI,第一;

[3]“文化人类学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体育科技》,2010/3CSSCI,第一;

[4]“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

CSSCI,第一;

[5]“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人大复印资料《体育》,2011/2

核心,第一;

[6]“剑‘文化’进程之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9CSSCI,第一;

[7]“传统武术‘文化空间’遭遇的抵牾及其理论调适”,《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6

CSSCI,第一;

[8]“演艺性武术的文化力量及其当代路径”,《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5,CSSCI,第一;

[9]“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委顿与雄起”,《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CSSCI,第一;

[10]“竞技武术“文化空间”之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CSSCI,独著;

[11]“张之江武学思想之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4/12CSSCI,第一;

[12]“明清时期太极拳演变的因素及其特征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CSSCI

第一;

[13]“论武术教学中多层感官动静要素分析法的可行性”,《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CSSCI,第一;

[14]“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核心,

第一;

[15]“论太极拳与儒家文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核心,第一;

[16]“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社会化取向”,《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CSSCI,第一;

[17]“建国后高校《武术》课程嬗变的因素分析”,《体育文化导刊》,2008/5,核心,独

著;

[18]“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核心,第一;

其它略。

(三)科研项目

1. 教学项目

主持“高等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的历史寻绎及其理论对策”获河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 科研项目

主持各级课题23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6项。五年来获科研经费120余万元,代表性有:

[1]主持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近代武术发展若干历史问题及其当代传承的启示研究”(立项,20万元,国家级课题)

[2]主持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武术文化空间的秩序调整、重组与跨越之研究”(12BTY051,已结项,良好,获资助15万元,国家级课题)。

[3] 主持2015年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课题:“《河南省武术拳械录》之研究”(获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委托资助,75.22万元,已结项交出版社,共150万字,厅级课题)。

[4] 主持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发展”(135ISS09040,已结项,获资助1万元,部级课题)。

[5] 主持2007年河南省社科基金:“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保护与开发--以少林拳和太极拳为个案”(2007FTY007,省级课题)。

[6] 主持2013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当代武术的文化人类学表现及其路径探讨” (2013M541690,已结项,获资助5万元,优秀,部级课题)。

[7] 主持2008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省武术旅游与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发展战略研究(B173,已结项,优秀,省级课题)。

[8] 主持2012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构建河南省武术旅游与区域文化资源的集群网络及其文化生态的理论设计”(112400450473,已结项,省级课题)。

其它项目略。

(四)科研奖励

代表性的科研奖励有:

[1] 201112月,论文“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价值迷失及其回归”,入选并参加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第一作者)。

[2] 20129月,论文“当代高校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入选并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获二等奖(第一作者)。

[3] 200311月,论文“高校武术教学中多层感官动静要素分析法的应用”,入选并参加北京全国第二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获二等奖(第一作者)。

[4] 20077月,论文“高校武术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发展”入选并参加西安第四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二等奖(独著)。

[5] 20138月,论文“太极拳对人类的四大贡献”入选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专题报告,一等奖(第一作者)。

[6] 201511月,全国体育学博士后学术论文报告会“国民时期《大中小学国术课程标准》及其当代启示”,专题报告(第一作者)。

[7] 20088月,论文“太极拳与奥林匹克两种文化的同构性”入选并参加奥林匹克科学大会,20097月,参加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一作者)。

[8] 20187月,论文“民国《大中小学国术教材标准》解析及当代启示” 第七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专题报告(第一作者)。

[9] 20187月,论文“近代武术议决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论要” 第七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专题报告(独著)。

[10] 201112月,论文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委顿与雄起”获河南省文化厅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作者)。

[11] 201610月,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论文“民国《大中小学国术教材标准》及当代启示”,专题报告,获一等奖。20171月,全国高师院校论文报告会,专题报告,一等奖(独著)。

[12]“Dissociate between ‘culture’ and ‘sports’a new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at present”,获“2018 国际体育历史与文化学术大会大会,专题报告(第一作者)。

其它获奖略

五、其他荣誉和工作

(一)2011年至今,受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邀请历任省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培训班、武术夏令营培训班授课教师。多次参加各种国际、国家级和省级武术赛事,任副总裁判长,仲裁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二)近年来,先后获全国宝钢“教育奖”,河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优秀硕士生导师”“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文明教师”和河南省武术社会指导“优秀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