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农资价格看涨,种地成本居高,农业生产如何降成本?
“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一亩普通稻米刨去人工、机械、种子、农药化肥等费用,纯收入只有300多元,按老办法种地肯定是不行的。”胡丹说。
张强从兜里掏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项支出:一公顷水稻田秋翻地700元、整地600元、化肥1500元、农药1500元、人工1400元、土地流转费用11000元……
“粗粗一算,每公顷成本要20850元。而且成本每年都在涨,不找新路,很难增收。”张强坦言。
除了大田作物,一些从事特色经济作物的新型经营主体,也在降成本上遇到新烦恼。
武汉市东西湖区辛安渡农场友吉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主打“药食两用”概念,流转1100亩土地,种植瓜蒌、紫玉淮山等特色中草药。合作社理事长范海燕介绍,中草药田间管理繁琐,农忙期间需要雇用大量劳动力,人工成本较高。忙的时候,合作社得雇150人以上,每人每天的费用在100—120元。
海林市海林镇模范村的村民谢建伟,有213栋猴头菇大棚。“近些年,猴头菇价格有波动,但整体呈上涨趋势。去年一斤鲜猴头菇的价格在40元左右,今年价格预计达42元左右。”
“年年增收压力不小。” 谢建伟说,材料、前期培育和人工等费用加起来,一斤猴头菇成本在20—22元,另外合作社每年要支付约40万元的土地流转费用,算下来利润很薄。
农业成本高企,农民咋应对?郑风田介绍,农资农机、劳动力和土地等是降成本的着力点。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比如测土配方施肥可降低肥料用量。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降低田间管理的成本。政府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防止土地流转价格过高。
“农业是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生产成本是难以避免的,不仅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增加农业经营者的获得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更精准的帮扶措施。”郑风田说。
据介绍,武汉市创新推出“惠农贷”“涉农保证保险贷款”等产品,为进入武汉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录的经营者提供服务。今年胡丹获得了480多万元贷款,缓解了资金周转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