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国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要求,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充分发挥高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专业引领作用,于11月22日在郑州市郑东新区永盛小学成功举办“大学参与中小学‘做中学’校本教研模式研讨会暨联盟校2025年课堂教学切片诊断成果展示会”。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院长龙宝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周序副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罗红艳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魏宏聚教授、郑东新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郭文祥、郑州市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委员罗玲、郑州永盛小学书记蒋蕊、校长李志芳,以及河南师范大学教学切片诊断研究团队与省内中小学教师代表五百余人受邀出席。会议围绕高校深度参与中小学教研、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由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是其践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郑州市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党委委员罗玲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高校专业力量对于区域教研质量提升的关键价值,强调校地协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抓手。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罗红艳强调,课堂教学切片诊断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研实效的关键工具,其核心在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切片与深度解析,聚焦高关联教学环节实现实践突破。作为魏宏聚教授领衔研发的原创性教研成果,该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区推广应用,成为贯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本次会议不仅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深化校地协同、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专家报告环节,高校学者的前沿理论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坚实支撑。陕西师范大学龙宝新教授系统阐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内涵,并为切片诊断操作提供了清晰框架。北京师范大学周序副教授则从深度学习理论出发,犀利指出课堂改革中的形式化问题,为教师实现课堂本质转型指明了方向。魏宏聚教授通过大量真实教学案例,现场生动演示了如何运用该团队原创的“目的—手段”分析框架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化诊断。他所提炼的一系列可迁移的教学设计原理,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实现了从经验型评课向科学化诊断的范式转变。信阳市第五初级中学教师的现场展示,生动印证了该理论在校本教研中的有效应用与强大赋能,凸显了高校理论成果向实践生产力转化的成功模式。
在实践交流与分论坛环节,高校与中小学的协同机制得到充分体现。来自信阳市第五初级中学、方城县实验初中等基地校的代表,分享了在河南师范大学团队指导下应用切片诊断工具、优化校本教研生态的具体经验与显著成效。
下午,会议进入课堂教学切片分析报告分组展示环节,三大分论坛同步进行。42位联盟基地校教师代表依次汇报了应用切片诊断理论取得的实践成果,覆盖多学科、多课型。高校专家团队对每一份报告都给予了精准点评与优化建议,全过程展现了高校学术力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支撑与深度浸润。
本次会议不仅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高校引领下教研模式创新的成功实践。在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持续推动下,以魏宏聚教授切片诊断理论为核心工具的校本教研新模式,推动教师从零散经验走向系统认知,从被动执行走向主动研究,激发了教师内生性的专业成长动力。通过撰写切片报告、参与跨学科研讨,一个由高校引领、中小学主体参与的教师研究共同体日益巩固,为区域校本教研生态注入了持续创新的活力,有力彰显了高校在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时代使命。


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