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开展“正确蚊虫鉴定,消除恐慌心理”活动,应广大同学们的需要,生命科学学院李爱景老师应校学生会邀请至渭河进行蚊虫鉴定。
据学生反映,随着温度逐渐上升,卫河出现较多蚊虫,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李爱景老师采集标本,并对其进行鉴定。随后,李爱景老师对其进行详细介绍。她指出,此虫为双翅目摇蚊科,常被泛称为摇蚊。摇蚊与常见的蚊子有两点不同之处,即触角密生细毛,就像羽毛一样;嘴(口针)已褪化,不具吸食的功能。随后,李老师详细分析了摇蚊出现的原因,首先,水质持续恶化为摇蚊提供粮源。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大大提高,微生物大量繁殖,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其次,适宜温度为摇蚊提供良好生存环境。摇蚊适宜在15℃到25℃的环境中生长,每年秋天是摇蚊的繁殖高峰期。开春后持续高温,温度达到摇蚊的气候生长条件,也会提早半年出现繁殖高峰。李爱景老师表示摇蚊大多生活在水中,可以通过清除淤泥、净化污水等方法进行防治。最后,李爱景老师强调,由于摇蚊口器褪化,几乎不取食或摄取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对人体并无伤害,并且摇蚊幼虫又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营养价值很高,与养渔业的关系密切,同学们对摇蚊不必感到惊慌。
经过此次调查和鉴定,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到蚊虫的相关知识,并且减少了同学们的猜测,消除恐慌;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生命科学学院 蔡慧敏 责任编辑 曹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