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铭烽火,金色党徽映初心——
商学院“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
赴卫辉小河店村与太行八路军抗战展览馆开展调研活动
“峥嵘岁月古今相继,太行精神薪火相传。丰功伟绩千秋不灭,历史丰碑万年不朽。”7月3日上午,商学院“革命星火铸精魂,赤子丹心续红脉”红色主题研学路线调研团赴卫辉小河店村与太行八路军抗战展览馆开展调研活动。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青石板路,却让队员们胸前的校徽更加闪亮。纪念馆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走过一个个展柜,深情讲述历史文物背后及其联合县军民共同抗战的动人故事。当讲到三个抗战老兵与敌人英勇作战的英雄事迹时,老人不由感慨:“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老一辈抗日英雄舍生忘死、艰苦奋斗换来的。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你们一定要铭记老一辈英雄的精神,把我们新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啊!”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用血肉筑起的精神长城。”随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话语在耳畔响起,团队成员怀着虔诚与敬仰走进太行八路军抗战展览馆。肃穆的展厅里,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泛黄照片上年轻战士坚毅的目光穿越八十载光阴直抵心灵,军用水壶上每一道斑驳的划痕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清晰勾勒出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轨迹,历经战火的老党旗镌刻着共产党人的赤诚。望着那些记录了抗战记忆的文物,团队成员陈盈颖感慨道:“站在这里,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此次红色调研之旅不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接续传承,有利于鼓励团队成员以史为鉴,以志为帆,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强国有我”的担当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光荣与梦想。
(商学院 徐毓怡 陈思琪 责任编辑 陈荟宇)
红孩子学校红色故事巡讲支教团携手师大附小、新乡市红色精神传习馆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它承载着历史记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弘扬红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争做新时代好少年,7月5日上午,红孩子学校闫立超老师和附小赵妍老师带领附小少先队员于新乡市红色精神传习馆开展少先队活动。
巡讲团成员吕龙慧带来的红色故事是关于辉县市新桥村的刘海珠、刘海秋兄弟的故事。他们被誉为“一门双烈”。刘海珠是豫北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1925年入党后领导工人运动、参与起义,1937年投身抗日,1945年在河北蓟县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年仅39岁。受其影响,刘海秋1925年入团,后入黄埔四期,1926年北伐时在攻打武昌战役中牺牲,年仅20岁。1954年,兄弟俩同获烈士证明,事迹载入地方党史,成为红色精神象征。
通过此次队课,少先队员们深知今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实现中国梦更是少年担当,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既是追光者,也是筑梦人。未来,红孩子学校将继续探索弘扬红色文化的新路径,打磨更多的少先队队课、活动课,更好地引领少先队员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榜样为引领,坚定信念,奋勇拼搏,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马克思主义学院 闫立超 吕龙慧 责任编辑 李钰柯)
设计赋能新图景 杨堤村驻村调研凝聚发展动能——
美术学院“智设乡创”志愿服务队走进新乡县七里营镇杨堤村
近日,由美术学院组成的“智设乡创”志愿服务队深入新乡县七里营镇杨堤村,开展了为其三天的驻村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文献挖掘与村民座谈多维度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村庄发展现状,精准梳理设计需求,为杨堤村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坚实依据。
7月2日,团队运用测绘仪器与无人机实地考察,了解村庄建筑群落布局情况,并按照当地政府以研学为核心产业的发展思路,摸清农用地使用计划。在村民协助下,核查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等要素,标注评估闲置资源。紧扣研学产业主线,梳理农用地资源,将空间现状分析与产业定位融合,提炼规划思路,以创新设计激活乡村空间,赋能研学发展。
次日,团队从村志、老照片中挖掘文化要素。并与与村委会及村民沟通,了解乡村历史文化、产业特色与需求。随后开展实地测量与考察,挖掘乡村潜力。下午与村委会深入研讨,结合村民意愿,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乡村传统文化,规划涵盖景观、建筑、公共空间等多方面的设计方案,为乡村发展注入创意活力。
调研最后一天,团队参与“设计赋能乡村发展”座谈会,聚焦村史馆规划、街道景观提升与农产品品牌打造等议题。围绕空间规划、景观设计、农产品销售、研学产业等展开研讨,提出主题化改造、包装升级、课程开发等策略,以设计赋能推动“研学+文旅+农产品”融合,助力杨堤村产业升级。
此次驻村调研,将设计理念贯穿于乡村发展的各环节中,深度融合实地考察、文化挖掘与民意收集。后续,调研团队将进一步整合调研成果,精心编制兼具文化特色与实用价值的设计方案,用设计赋能杨堤村乡村振兴,让创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点亮杨堤村的未来生活。
(美术学院 韦昕爽 何 灿 责任编辑 薛晓琦)
生命科学学院“河小青,森小绿”之青年红领航生态绿实践调研团
开展系列活动——一起探“藓”,一“蕨”高下
为提升青年学子对苔藓、蕨类植物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推动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深度融合,7月4日,生命科学学院“河小青,森小绿”之青年红领航生态绿实践调研团,在轿顶山开展“一起探‘藓’,一‘蕨’高下”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与实践团全体成员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指导老师围绕苔藓、蕨类植物构建知识体系,并从基础分类入手,讲解了苔藓植物的形态差异,剖析了蕨类植物的演化特征。结合野外观察场景,指导老师以实物为教具,从细胞形态、生殖结构等细微特征切入,拆解识别难点,让模糊知识具象化、清晰化。实践探索环节,实践团成员深入山林,借助放大镜、记录本,在潮湿岩壁、腐殖层开启“寻‘宝’模式”。在溪流边,专注观察墙藓叶片着生方式、孢蒴形态特征,对照图鉴详细记录生长环境与识别要点;于沟谷内,探究肾蕨叶片结构、孢子囊群分布规律,俯身测量植株高度、叶片长宽比。活动尾声,成员们根据前期实践内容汇总实践成果,绘制苔藓、蕨类植物分布地图,标注物种名称、生境特点。指导教师对同学们的成果进行专业点评,肯定“结合生境分析物种分布”的科学思路,补充“苔藓作为生态指示物种的价值”“蕨类在森林演替中的作用”等知识,深化同学们对小型植物生态意义的认知。
此次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现场指导”的递进模式,实现专业能力提升与植物热爱加深的双重目标,以专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生态教育走深走实,培养更多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生态保护青年力量,让青春智慧融入生态保护事业,以实际行动为筑牢生态屏障注入青春动能。
(生命科学学院 程可盈 朱思雅 责任编辑 冯雨晴)
探寻历史脉络,传承文化薪火——“星火映仲景,担当润渠源”
社会实践团走进南阳博物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导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7月3日上午,党委学工部迪力阿热木·阿布都热合曼老师带领由各院部26名学生组成的“星火映仲景,担当润渠源”社会实践团,走进南阳博物馆,开展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文化探寻之旅。
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次团队走进南阳博物馆,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深入了解南阳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从历史文物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团队成员的文化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踏入南阳博物馆,同学们在带队老师和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各展厅。从新石器时代的古朴陶器,到商周时期的精美青铜器;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到唐宋元明清的瓷器书画,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南阳的沧桑变迁。在“楚汉文化”展厅,栩栩如生的汉代陶俑和气势恢宏的画像石,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楚汉时期南阳的繁华盛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专题展区,详实的资料、珍贵的影像,生动展现了南阳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作出的巨大贡献,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南阳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一边认真听讲解,一边仔细记录,还不时提出问题,与老师和讲解员展开热烈讨论。
此次参观学习,团队成员收获满满。通过近距离接触文物,大家对南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从文物的视角拓展了自身的知识。同时,在团队参观讨论的过程中,彼此间的默契和团队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外,同学们还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积极投身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动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张展感慨道:“这次参观南阳博物馆,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历史,今天亲眼看到这些珍贵文物,才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让南阳的历史文化被更多人知晓、共情。”迪力阿热木·阿布都热合曼表示,此次“三下乡”走进博物馆的实践活动,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所悟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
此次社会实践团走进南阳博物馆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探寻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未来,师大学子将继续秉持“三下乡”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党委学工部 迪力阿热木·阿布都热合曼 李周政 责任编辑 傅雨晴)
为深化体教融合实践,培育青少年体育素养,体育学院“‘健’证成长,童享健康”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展足球主题教育课程。此次实践致力于引领少年儿童探索足球世界,传承体育精神,通过技能传授与品格塑造双轨并进,着力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与团队协作能力。
西区操场上,趣味十足的足球启蒙课正式开启。志愿者从脚内侧传球、脚背运球等基础技术教起,结合简单战术讲解,孩子们全程专注投入。每当完成一次成功控球或精准传球,他们都难掩欣喜。球场上,孩子们奔跑跳跃的身影活力四射,即便汗水浸透衣背,也掩不住对足球的赤诚热爱。为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团队协作的内涵,课堂中志愿者精心设计趣味足球对抗赛。赛场上,孩子们默契配合、相互鼓劲,有人积极跑位扯开空间,有人精准传球助攻队友,即使面对强劲对手,他们也毫无惧色。中场休息时,他们围圈交流战术,尽显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通过系列足球课程,孩子们收获颇丰,足球技能逐渐熟练,从初期各自带球猛冲,到后期主动呼喊配合,孩子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足球运动的热爱日益深厚,在运动中既强健了体魄,又磨砺了意志。
“‘健’证成长,童享健康”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之足球主题教育课程不仅让孩子们掌握足球基础技能,提升孩子们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勇敢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的意志品格,为青少年足球发展注入新动能。期待未来,更多青少年投身足球运动,在绿茵场驰骋奔跑,收获成长与热爱。
(体育学院 张远航 曹茗珺 责任编辑 冯雨晴)
化羽振翅启新程,支教薪火耀乡村——化学化工学院“化羽”特殊群体
帮扶支教团赴辉县上八里镇中心校支教纪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与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模式,为乡村学子搭建起探索科学殿堂的桥梁,7月6日上午,化学化工学院“化羽”特殊群体帮扶支教团一行前往辉县上八里镇中心校,开展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
当日下午,支教活动正式启幕,队长钟艺娴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营仪式,她用“姓名接龙”游戏迅速打破了学生间的隔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场动员和规则阐释等精心设计的环节,学生们不仅迅速熟络起来,更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紧接着,支教团队匠心独运地设计了分组建队活动。学生们被划分为若干小组,在限定时间内确定队名和队旗。在热烈的小组讨论与创意碰撞中,学生们巧妙融合个人兴趣,激发出无数创意的火花。安全教育始终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教团队在分发实验手册后,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安全规则及实验步骤,通过生动的实例与提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并牢记实验中的各项注意事项。
紧接着,郭佳欣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粗盐提纯实验。实验开始前,她再次强调了实验室安全规则,确保每位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对每一步都进行细致演示。同学们跟着她的演示步骤进行实验,现场井然有序。
本次支教活动首日,不仅为学生们带来了新颖生动、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支教团成员精心设计的团队活动与实验课程,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接下来,团队将开展更多的科普类活动,为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科普大餐。
(化学化工学院 郭佳欣 衷欣萍 责任编辑 申 晴)
社会事业学院走进红星社区开展“禁毒防艾”主题宣讲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禁毒防艾意识,筑牢健康成长防线,7月5日上午,社会事业学院青年进社区·携手共芬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联合师大“艾”之声禁毒防艾宣讲志愿服务团,共同走进红星社区,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联合宣讲。
活动中,志愿者关炳豪首先围绕禁毒主题开展讲解。“如果染上毒品,你们爸爸妈妈辛苦挣的钱都会没有的,而且他们辛苦养育你们的努力也会消失,你们想这样过么?”他结合儿童认知特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详细介绍了毒品的种类和危害,强调“一人吸毒,祸害全家”的道理。他还特别引导孩子们学习识别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毒品陷阱,例如罂粟花的特征识别、警惕陌生人提供的零食糖果等,并教授了遇到可疑情况的正确应对方法。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孩子们踊跃提问,志愿者们也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随后,宣讲内容转向科学防艾。关炳豪系统介绍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通过案例和互动回答,帮助孩子们认识艾滋病的转播途径与防治。“血液、母婴和性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但日常的接触不会传染。”他特别强调,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很重要,消除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歧视同样重要。这番讲解既普及了科学知识,也传递了平等关爱的理念,为整场宣讲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次联合宣讲充分展示了学院多团队协同发力的特色,通过整合不同团队资源,实现内容互补、形式创新,使宣讲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多团队协作模式,优化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更多优质资源精准对接社区需求,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
(社会事业学院 代梦缘 杨立恒 责任编辑 亢美珠)
“网安薪火传少年,代码盾甲御风险”青少年网络安全科普实践团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网络安全防护成为社会关注焦点。7月1日至2日,软件学院“网安薪火传少年,代码盾甲御风险”青少年网络安全科普实践团在刘爽老师指导下开展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为基层宣讲储备能量。
在活动首日,新乡市经开区电侦大队民警走进河南师范大学平原湖校园,为实践团带来网络安全培训。民警结合实战经验,剖析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涉及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案例,解读危害与防范要点。队员们认真聆听,收集警示素材,筑牢案例根基。
次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郑州市中国建设银行(丰庆路支行),学习防范网络借贷诈骗、保护银行卡账户安全等知识。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晦涩的概念,帮助队员加深对金融网络安全的认知。当日下午,团队在郑州市网络安全科技馆进行沉浸式学习,将网络安全飞行棋教具升级优化,新增了网络钓鱼识别、密码挑战等互动环节,通过趣味关卡生动呈现安全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此次学习实践以“公安案例警示+银行风险解析+科技馆沉浸体验”三位一体模式展开,显著提升了成员的网络安全素养与科普能力。实践团已奔赴许昌市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把“网安薪火”传递给乡村青少年,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方式守护他们在数字世界健康成长。
(软件学院 刘 爽 陈玥瑶 责任编辑 朱雅琪)
东牧村里一堂童趣与传统碰撞的非遗小课堂——
历史文化学院“布贴绣梦・匠心织就”非遗传承团
前往新乡市牧野区东牧村
7月4日,历史文化学院“布贴绣梦·匠心织就”非遗传承团全体成员前往新乡市牧野区东牧村,在村委会二楼活动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布贴绣小课堂,东牧村的小朋友们参与其中。活动共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在乐趣与知识的碰撞中进行,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与传承的责任。
第一个环节里,团队成员邀请到洛阳布贴绣第四代传承人包冬萍老师。包老师生动地为小朋友们介绍起布贴绣的历史渊源,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布贴绣的文化内涵,每一个图案、每一种色彩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寓意,比如象征“福禄”的葫芦图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布贴绣“以拼为主,以绣为辅”的巧妙设计也让小朋友们听得入了迷。随后,包老师还展示了一些精美的布贴绣制品,有憨态可掬的虎头帽、精致小巧的钱包、图案生动的童鞋等,小朋友们看得眼睛都亮了,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第二个动手实践环节中,包老师和团队成员带着小朋友们制作起简单的布贴绣葫芦茶垫。拿到五颜六色的布料、针线等工具后,大家都跃跃欲试。包老师先耐心地讲解了制作茶垫的步骤和要点,从如何裁剪布料,到怎样将布料巧妙地贴在底布上,再到基础的缝合方法。开始制作后,小朋友们认真地按照老师的指导操作起来。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操作,比如复杂的缝合、图案的精细绣制,则由团队成员上前帮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布贴绣茶垫逐渐成型,虽然有些作品略显稚嫩,但每一个都凝聚着小朋友们的努力和创意。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气氛更加热烈。团队成员首先向小朋友们提问了一些简单的布贴绣小知识,“布贴绣的俗称是什么?”“我们今天制作的茶垫运用了什么基本技法?”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抢答,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有小朋友开心地说:“我要把这个茶垫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让他们看看我做的作品,还要把今天学到的布贴绣知识讲给他们听。”
此次布贴绣技艺宣讲传承活动,不仅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了这门非遗技艺,感受了其独特的魅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布贴绣这门古老技艺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活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历史文化学院 张文华 冀安萍 责任编辑 薛晓琦)
数学与统计学院“青衿践初心,实干筑乡情”乡村发展帮扶队
开展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全面发展,7月5日中午,数学与统计学院“青衿践初心,实干筑乡情”乡村发展帮扶队于黄水村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室开展研讨会,指导教师牛志雅和全体团队成员参加。
会议围绕影像记录、乡村支教和生态宣讲三个核心内容展开,为此次社会实践的开展做准备工作。影像记录小组通过镜头定格乡村支教与环保宣讲的实践印记,以可视化方式见证社会实践在乡村落地的轨迹,串联成公益实践的动态长卷,通过短视频平台等多元渠道传播,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振兴进程中知识与文明交织生长的力量。乡村支教小组为儿童开设数学趣味课堂,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案例和游戏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引导孩子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奥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环保宣讲小组广泛收集乡村环境现状资料,结合专业知识,制作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海报和宣传手册,采用走访宣讲的形式,力求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凝聚共建绿色家园的强大合力。
此次会议为即将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帮扶队各小组将根据会议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数学与统计学院 李诗雅 牛志雅 责任编辑 申 晴)
7月5号下午,文学院“美育未来,相约乡村”刘改月爱心公益服务队在开封市兰考县闫楼乡李西小学举办“薪火传乡野,美育绘新程”美育成果汇演。闫楼乡中心校校长江双立及教师代表、闫楼小学校长赵勋立、李西小学校长闫苏夏,刘改月支教团指导教师魏泽楷及全体实践队员,李西小学、闫楼小学、高寺小学三所学校近百名学生与家长代表参与此次活动。
魏泽楷表示,本次支教活动是实践成员与学生之间爱的传递,是“走出师大一步,肩负师大荣辱”的具体体现,期望未来有更多师大学子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并为兰考教育事业发展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江双立表示,实践团队从最初的单点支教到如今的三所学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崇高师德,充分展现了河南师范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为探索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径贡献青春力量。他对文学院、刘改月支教团以及所有支持支教工作的老师、家长以及同学们表达由衷的感谢与祝福。
此次汇演在李西小学学生们带来的扇子舞《繁华》中拉开帷幕。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们随着音乐,翻飞手中的漆扇与旋律共振,将传统美学与少年活力交融。闫楼小学与高寺小学的学生们带来的舞蹈《虫儿飞》与《我的未来式》相继登场,流畅自然的舞姿队列变换间,传递出学生们的蓬勃朝气,现场洋溢着活泼欢乐的气氛。硬笔书法展示将汇演推向高潮,李西小学的小朋友与实践队员共同书写粉笔字,在一笔一划间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张依顺、郇凯博两位实践队员合唱的《无名的人》,用歌声传递了对平凡人物的敬意,凸显出河南师范大学学生的责任担当。李西小学的孩子们与支教团成员声情并茂朗诵《我是中国娃》,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对话间宣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闫楼小学学生们带来的舞蹈《日不落》体现了学生们向上的生命力。全体实践队员集体合唱《明天会更好》,展现了文学院学子对乡村教育振兴的热切期盼,以及对孩子们勇追美好梦想的赤诚鼓励,也激励在场学生勇敢追梦,追求美好的未来。
此次爱心支教活动历时近一周,共开设了“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科学大发现”三个系列特色课程,教会学生坚强、感恩以及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挑战的方法,促使实践队员深刻体悟到了教育的责任与价值,为乡村教育注入全新的活力。文脉相继传薪火,深耕厚植育新苗。今后,刘改月爱心公益服务队将赓续初心、笃行不怠,持续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青春助力。
(文学院 姜 桦 王晶晶 责任编辑 薛晓琦)
环境学院“绿动青春”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调研团
走进洛阳新区供水一线
7月7日,环境学院“绿动青春”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调研团一行,奔赴洛阳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新区供水分公司,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暑期实践。此行旨在引导环境学子走出课堂,将书本理论融入城市“水脉”运行的实际场景,深度感知行业前沿动态,锤炼实践能力与社会担当。
在供水公司邱志强主任的全程引导与专业讲解下,青年学子们开启了一场城市“生命线”的探秘之旅。邱主任首先系统介绍了公司的整体布局、供水规模及其在守护城市用水安全中的核心使命。随后,实践团的脚步穿梭于水处理工艺的“心脏地带”:从取水源头开始,队员们实地参观了原水取水口、絮凝沉淀车间、传统过滤车间、抽滤车间,直至先进的纳滤车间。每到一处,邱主任都结合现场轰鸣的设备和精密的流程,深入浅出地剖析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关键的水质“健康指标”。“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流程图,真正站在巨大的沉淀池边,看着水流如何被‘驯服’,才体会到工程的复杂与精妙。”队员李雪莲感慨道。大家聚精会神聆听,紧盯关键部位,手中的笔飞速记录,并围绕技术细节频频发问,现场互动热烈。
带着专业学习的困惑、对水处理新技术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绿动青春”队员们与供水公司的技术专家们展开了坦诚而深入的对话。裴浩然、陈姿瑾等同学接连抛出问题,邱志强主任等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则结合多年实战经验,给予了耐心而详尽的解答。专家们更分享了水务工作中遭遇的挑战、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及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专家们提到的实际运行中的水质监测应对方案,完全刷新了我对理论模型应用的认知,实践真是最好的老师。”队员陈姿瑾分享道。“亲眼看到一滴水的‘净化之旅’,才更真切地感受到肩上‘绿水青山’担子的分量。我们环境人未来的路,就在这实实在在的工艺创新和一线守护里。”队员裴浩然补充说。这番对话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之间既紧密相连又存在差异的辩证关系。
此次参观学习是“绿动青春”志愿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不仅使队员们对城市水处理工艺有了直观而全面的认识,更激发了其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未来,“绿动青春”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调研团将持续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服务社会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环境学院 岳云鹏 李雪莲 责任编辑 朱雅琪)
豫见青春 电亮未来——国际教育学院“新乡绿色电力转型实践调研团”
在行动
为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筑牢专业报国理想,7月2日至4日,国际教育学院“豫见青春·电亮未来”新乡绿色电力转型实践调研团前往新乡多家电力单位进行实践调研。
国网新乡供电公司——深入行业实践,感悟电力发展脉络
7月2日,调研团来到新乡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通过观察市内智能调度系统实时运转,直观了解到电力调度保障城市能源供应的核心作用。工作人员深入讲解电网优化调度,以理论结合实操剖析电力调度智慧化逻辑。随后,调研团聆听了电气前沿技术讲座,专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并网消纳等热点,结合案例分享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从智能电网运维到电气设备创新应用,为调研团搭建起理论与行业前沿的桥梁。
宝泉蓄能电站——探秘“绿色充电宝”,解锁能源密码
7月3日,调研团深入新乡市辉县宝泉抽水蓄能电站腹地,展开了一场与国家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零距离接触的实地调研。在宝泉蓄能电站,调研团深入地下百米厂房,实地参观四层楼高的水轮发电机组。电站工程师现场科普,用电低谷时抽水蓄能,高峰时放水发电,20秒即可满负荷运行,快速调峰。据悉,该电站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年发电量20.1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燃煤2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在保障华北电网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索火电转型,关注智能电网发展
调研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学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配用电系统电能质量智能感知与协同技术。技术人员带领参观智能监测设备,讲解实时感知电压偏差、频率波动、谐波含量等电能质量参数,以及通过协同技术优化调控系统的要点。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聚焦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创新,持续探索高效稳定电能质量保障方案,期待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结合,既扎实掌握理论,又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系列调研使队员们切身感受到能源行业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社会实践的收获融入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持续关注电力行业前沿动态,传承电力人精神,以青春之力为我国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际教育学院 李 明 刘怡祯 责任编辑 李钰柯)
探秘科学启智 筑梦安全同行——“青益课堂·榴心童梦营”志愿服务队
7月5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学梦想成长营”联合榴心社工开展“科学筑梦・安全护航”主题三下乡活动。本次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梦想课堂、安全教育与文艺创作四大板块,带给孩子们一场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成长体验。
在科学探索与梦想启迪环节,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进行了“泡泡龙”和“特工密信”两个趣味实验。孩子们用湿巾包裹纸杯蘸取肥皂水吹出彩虹色泡泡长龙时,罗子芸小朋友兴奋地喊道:“泡泡像戴了彩虹帽子!”而通过淀粉水写字、碘酒显影的化学魔术,高子夏小朋友惊叹道:“原来化学能变魔术!”梦想课堂上,学生志愿者李硕以“雪山信使”王顺友20年行走35万公里的感人事迹为引,鼓励孩子们将“我想当医生,像王顺友爷爷一样不怕山路远”“我要做宇航员,再难的太空路也不放弃”等真挚梦想写在便利贴上。最终,这些五彩的梦想便利贴被精心粘贴成一面梦想墙。
安全教育与艺术创作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学生志愿者王鑫鑫以防溺水为安全教育主题,通过卡通展板、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等形式,生动讲解了“溺水正确呼救”“禁止盲目施救”等安全知识。在随后的文艺课上,孩子们在美术学院志愿者指导下,用黏土、彩纸、纸杯等材料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卡纸剪成的银杏叶变身孔雀羽毛,纸杯堆砌成“梦想城堡”,朱怡静小朋友更是用黏土和卡纸再现了王顺友的雪山邮路,将课堂所学融入艺术创作。
活动最后,孩子们纷纷表示:“今天知道了科学能变魔法,还学会了救人的办法!”“王顺友爷爷让我明白坚持就能到终点。”志愿者李筝瑶动情地说:“看到孩子们用材料拼出梦想,才懂得三下乡的意义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守护他们眼里的光。”本次活动通过趣味实验激发科学兴趣,以感人故事播种坚持品格,用安全演练提升防护能力,借艺术创作释放想象力,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成长体验。后续团队将继续开展类似多元课程,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筝瑶 焦腾宇 责任编辑 傅雨晴)
数字技术铭刻英烈精神 移动课堂激活红色基因——
法学院“数字载红史,全景映国魂”红色文化实践调研团
深入安阳市烈士陵园
7月4日下午,法学院“数字载红史,全景映国魂”红色文化实践调研团抵达安阳市烈士陵园,通过数字技术的支撑,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地深度探索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脉络。
在烈士纪念碑前,团队成员神情专注,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同学们也仔细记录着每一个历史细节,不时进行交流:这些烈士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在调研活动中,成员们手持全景专业设备,对烈士陵园进行拍摄。同时,对前来祭扫的群众进行结构化访谈,系统收集口述历史,现场构建红色记忆档案。围绕“数字化传播英烈事迹”的核心议题,调研团与陵园讲解员进行了务实探讨,碰撞出技术赋能教育的新思路。同时,一份精心设计的调研问卷在陵园内发放。初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本地著名烈士事迹知晓率达85%,但青年群体对历史细节的理解深度尚有提升空间,为后续精准宣教提供了关键依据。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认真整理当天的调研笔记和数据资料。
此次调研,团队以数字之眼凝视历史,以调研之笔剖析传承密码。他们不仅带回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与数据,更在互动实践中深化了认知。运用数字技术活化红色资源,让英烈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点燃信仰之火,正是此行最核心的实践成果与价值追求。
(法学院 胡一曼 张云菲 责任编辑 亢美珠)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知行润沃土”乡村振兴促进团
开展集中理论学习活动
为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提升团队成员的政治素养与实践能力,7月5日上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知行润沃土”乡村振兴促进团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集中理论学习活动。
本次理论学习重点围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展开,团队成员依次分享读后感悟。其中,邵慧就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陈晓红、林鲁文和张爱民的谈话时着重强调要当实干家,不做“客里空”的故事展开分享。她认为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成长的重要课堂,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贾雨菲则以习近平总书记与马国防、陈继勇等文艺工作者交流的故事为切入点,提出团队成员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尚一坷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与林冬梅的故事倡导团队成员要积极投身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在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需要积极关注民生百态,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分享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今后将会继续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担当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有利于增进团队成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而且有助于其明确发展目标与奋斗方向,踊跃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谱写青春华章。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鸿飞 李若彤 责任编辑 陈荟宇)
文博传声,志启未来——旅游学院“星熠红旅,牧野华章”志愿服务
7月6日,旅游学院“星熠红旅,牧野华章”志愿服务实践团于平原博物院开展的志愿讲解活动圆满结束。实践团成员们以专业生动的讲解,为参观者们带来了精彩的历史文化之旅,展现出旅游学院学子高昂的精神风貌。
活动期间,“星熠红旅,牧野华章”志愿服务实践团深入平原博物院,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精心设计讲解内容,积极创新讲解形式。在内容上,同学们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著名事件等多个角度,为游客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在形式上,同学们通过情景再现、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提升讲解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讲解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讲述着文物背后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游客们纷纷表示聆听过实践团成员的讲解后,他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新乡深厚的历史文化,获得了良好的参观体验。
此次平原博物院志愿讲解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旅游学院“星熠红旅,牧野华章”志愿服务实践团提供了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也为游客们带来了绝妙的参观体验。此后旅游学院学子将继续投身社会实践,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旅游学院 黄 昭 李盛田 责任编辑 亢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