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6-12-02   浏览次数:355

河南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4月8日河南师范大学第五届教职工暨第十六届工会会员第二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一、“十一五”发展成效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分析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专业和教师教育特色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加强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加强校园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

五、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二)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三)拓宽收入渠道,构建财务保障体系

(四)深化校内资源配置体制改革,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五)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创建平安稳定校园环境

(六)组织实施规划纲要,加强监督检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扎实、有序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制定《河南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良好。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2010年,本科专业增加到55个,各类在校生人数27844人,比2005年增长42.36%,7个本科专业进入一本招生,2010年本专科招生达7306人,本科生招生规模保持每年10%的增长速度,本专科生达到24726人,比2005年增长47.28%,各类研究生达到3096人,是2005年研究生人数的2.81倍。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0年新增一级博士点2个,二级博士点总数达到15个,一级硕士点达到19个,涵盖二级硕士点13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达到7个。2008年4个学科获得教授评审权,2009年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获得全部9类项目中的8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实行不同人才分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荣获金奖,在2010年全国青歌赛中获得优秀奖,歌剧《贾尼·斯基基》获全国校园戏剧奖,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和数学建模大赛中屡获殊荣,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7项。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30%以上,年底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学科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省一、二级重点学科达到20个,建设校级重点学科22个。新增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新增省、厅级以上科研平台15个,总数达到23个。遴选出27个重点培育建设学科和6个文科特色与应用研究基地进行建设,学科布局更趋合理。承担国家级各类科研项目119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奖励6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EI论文1111篇,CSSCI论文964篇,科研经费比“十五”增长了3.32倍。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5件,获得授权专利16件。学报文、理科双双成为全国核心期刊,文科学报被列入CSSCI期刊名录。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科研创新和服务得到有效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双聘院士、中原学者、省级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6人,上岗省级特聘教授7人,校特聘教授13人,引进各类人才527人。专任教师由“十五”末的1133人增加到1447人,在岗博士学位教师348人,具有高级职称61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2%,博士学位约占24%,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秀科研团队建设初见成效,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办学空间迅速拓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入3.6亿元用于东、西校区改造和建设,东校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联学院新乡、郑州两校区建设顺利,软件学院本专科层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实现招生。新增建筑面积27.73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673.4万元,总值达到1.923亿元,图书资料达到220万册,电子图书达到40万册,网络在线数据库21个。2010年固定资产达到14.57亿元,比2005年增加102.36%。

—党建及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管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资源意识、信息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机遇意识显著增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形成了团结协作、高效有序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出台实施《文化建设纲要》,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蝉联“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开展“管理年”活动,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评价,成功召开组织、宣传、科研、人才、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工作会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不断增强。

回顾总结我校“十一五”发展历程,得到如下经验和启示: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更新观念,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二是必须突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一级博士点和省一级重点学科点的突破,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是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发展的主体,是强校之本。要充分依靠广大教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聪明才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四是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根据形势发展和学校建设目标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体现前瞻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持续保持发展活力。

五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发展中的政治保证作用。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速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学校的发展既面临多种严峻挑战,也面临许多宝贵机遇。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方针,赋予高等学校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和河南省相继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提出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河南省提出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的战略目标。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由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的趋势。这些都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宝贵机遇。同时,国家对教师教育实行了由封闭到开放的管理模式转变,作为师范大学传统主体的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办学资源紧张、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又制约了学校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对各类办学资源的需求竞争日趋激烈。

从我校内部来看,改革和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办学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队伍“瓶颈”问题依然严重,高层次领军人物比较缺乏;学校由多科性向综合性、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较慢,学科特色建设不够突出;在校学生规模仍然偏小,专业结构不够优化;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突破需要进一步强化,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学经费仍然不足,办学支撑条件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校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新期盼,我们必须沉着应对困难和挑战,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认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在科学分析和判断国家及河南省教育和人才发展要求和趋势的基础上,努力克服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坚持特色建设,注重提升质量,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重点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引领、人才强校、平台支撑、文化提升五大发展战略,全面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努力做到办学上特色、招生上规模、学科上层次、教学科研上质量、管理服务上水平,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扩大规模,提升质量。适度扩大在校学生规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突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两大重点,构建教师教育体系,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建设,加速推进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加速新兴交叉专业建设,强化理科优势,提升文科实力,加快应用学科发展。

——抢抓资源,合理配置。不断强化资源意识和效益意识,广开资源渠道,广纳办学资源,扩大办学空间。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机制,科学管理。按照“规范、科学、和谐、高效”要求,把握学校发展规律性,提高发展谋划水平,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加快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一个目标,完成两个转型,力争三大突破,突出四大重点”,即围绕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总目标,全面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三大突破”,突出抓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四大重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建校100周年时基本实现学校发展总目标。

“十二五”发展的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适度增长。2015年,本科专业总数达到70个以上,适度扩大本科生数量,努力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在校生达到34000~35000人,学科专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学科建设力争实现“三大突破”。以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重大突破为抓手,进一步增加博士、硕士学位点数量,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专业结构更加优化。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努力提升师范专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交叉专业,新建2~3个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的学院,逐步形成文理及应用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教师教育特色更加突出。构建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专业学位建设,实现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一体化,建成特色明显、河南一流的教师教育基地。

教学科研质量显著提高。建立不同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研创新队伍不断壮大,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不断壮大,争取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突破,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不断增长,高级职称、博士人数显著增加。

学校管理科学规范。科学配置办学资源,建立公共资源共享机制,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规范、科学、和谐、高效”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办学支撑条件有较大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学校预算收入有较大增长,财务状况明显改善,进一步实现良性运行。

学校“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见表1。

1 河南师范大学“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

2015

年均增长

属 性

学生规模

在校生人数

27844

34000-35000


约束性

本专科生

24726

30000

4.27%

约束性

其中:软件学院本专科生

1116

2000


预期性

国际交流生

116

1500


预期性

研究生

3096

4500


约束性

其中:全日制博士生

48

80


预期性

全日制硕士生

2377

3220


预期性

非全日制硕士生

671

1200


预期性

留学生

22

50-100


预期性

继续教育生

9436

18000


预期性

专业及学位点建设

全日制本科专业

55

70-72


预期性

其中:师范类专业

22

22-23


预期性

非师范类专业

33

48-49


预期性

一级博士点

2

8-10


预期性

一级硕士点

19

28-30


预期性

专业学位硕士点

7

13-15


预期性

博士后流动站

4

8


预期性

软件学院本专科专业

5

8-10


预期性

国际教育本专科专业

2

6


预期性

重点学科与科研平台

国家重点学科

0

1-2


预期性

省一级重点学科

4

15


预期性

国家重点实验室

0

1


预期性

省部共建科研平台

3

4-5


预期性

省(厅)科研平台

23

30


预期性

教学研究

国家及省级教改项目

39

80


预期性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2

4-5


预期性

省级教学成果奖励

37

57


预期性

教学质量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

6

12

  

预期性

国家精品课程

4

10


预期性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4


预期性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

0

2

  

预期性

国家级规划教材

5

15

  

预期性

国家级教学团队

2

5

  

预期性

国家教学名师

1

4

  

预期性

国家双语课程

2

6

  

预期性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预期性

科学研究

国家级科研项目

126

230


预期性

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0

1-2


预期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8

180


预期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9

40


预期性

省级重大科研项目

30

50


预期性

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

2

1-2


预期性

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68

80


预期性

省级科研成果鉴定

44

60-80


预期性

SCIEI论文

1111

1860


预期性

其中:SCI Ⅰ区论文数

47

100


预期性

SCI Ⅱ区论文数

130

270


预期性

CSSCI论文数

964

1800


预期性

其中:文科二级顶尖期刊论文数

173

360


预期性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或提名奖)

0

1


预期性

河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0

5


预期性

申请专利(项)

75

200


预期性

授权发明专利(项)

16

50


预期性

人才队伍建设

专任教师

1447

2000

8.33%

约束性

其中:高级职称人数

611

900

80

预期性

博士学位人数

348

1000

130

预期性

双聘院士

5

10

1

预期性

长江学者、中原学者

1

2


预期性

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

-

3-4


预期性

河南省海外引才计划

-

10

2

预期性

省特聘教授

7

15


预期性

校特聘教授

13

50


预期性

博士后进站人数

3

30

6

预期性

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

0

1


预期性

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6

12


预期性

学生就业

就业率(%)

90

90


预期性

考研录取率(%)

30

30


预期性

办学条件

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112.19

134.55


预期性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75.54

98.55


约束性

教学行政用房(万平方米)

36.8

48.3


约束性

图书(万册)

220

345

11.36%

约束性

电子图书(万册)

40

80


预期性

网络在线数据库

21

30


预期性

固定资产(亿元)

14.57

18.04

4.76%

预期性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亿元)

1.923

2.88

9.95%

约束性

网络信息点数

18000

30000

13.33%

预期性

校园网出口总带宽(bps)

2.5G

10G


预期性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B)

4.5T

20T


预期性

       注:1、指标属性分类定义为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种。

            2、全日制硕士生包括学术型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两类,非全日制硕士系指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

四、重点任务

围绕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总目标,到“十二五”末,我校要全面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重点完成以下五个方面28项任务。

(一)加强专业和教师教育特色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为根本,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结构优化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着力构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全面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两大转型”。

1、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认真落实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为根本,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求为导向,本着有利于教学组织管理、专业发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等原则,科学稳妥地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力争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为实现由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奠定良好基础。重点加强应用学科发展,加大新兴交叉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扩大应用型专业数量,新建2-3个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专业特色鲜明的学院,逐步形成文理与应用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建设。适应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的发展趋势,构建教师教育体系,着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专业学位点建设,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层次,促进学科专业教育与提高学生从教能力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围绕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切实把我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3、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认真做好各专业发展规划,加快学分制改革步伐,积极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试行“4+2本硕连读模式,根据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建立各类人才培养机制,扩大应用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加小型化、研究性、专题性课程。以学院为单位按一级学科设置宽口径、综合化、多模块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整合,着力构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群及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多个面向岗位(群)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继续推行双学位制,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4、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包括国家、省、学校三个层次的教学质量建设体系,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校教学质量和整体实力。积极申报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扩大项目类别和规模。把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

5、努力构建基础实验平台和大学生实践基地。紧密围绕教学工作中心任务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优先建设本科教学实验室,优先安排本科实验教学任务,优先配置本科教学所需仪器设备。以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抓手,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河南师范大学—示范性高中协作共同体建设,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力度,拓宽大学生实践渠道,鼓励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专业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监督,坚持并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建立校内科学、规范的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积极配合国家专门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水平和质量评估。

7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逐步推行本科生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紧紧把握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利时机,扩大学校办学规模。适度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到2015年,本专科生招生提高到8000人左右,每年平均增幅4.27%。提升招生层次,适度扩大一本招生专业数量。积极探索招收本硕连读学生。新联学院学生规模达到15000人。

8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领导主抓、中心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培养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完善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主的就业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立体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完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9、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扩大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学生及留学生、国际交流学生的招生和培养规模。加强校外继续教育教学点的建设和管理,力争早日成为远程教育的主办学校。大力拓展职业教育新领域,办好软件学院。加强非学历职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与更多境外学校合作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学生招生规模,努力提高留学生规模。

(二)加强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合理调整学科布局结构,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打造高层次发展平台,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10、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的突破。按照“统筹规划、重点建设、目标管理、梯次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平台,努力实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有突破,省、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层次。以省、校级重点学科和科研机构为试点,建立长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完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创新管理方式,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强化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1、努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进一步统筹规划,打破学科壁垒,以现有的科技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和科研力量,加大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打造综合实力较强、学科特色明显的科研平台,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进一步完善国家、省、校三级科研机构的规划和布局,突出特色,加强建设,同时积极支持学院设立院级特色科研平台。切实注重科研平台建设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完善科研机构准入机制、运行机制和退出机制。

12、加强学位点建设,进一步扩大一级博士点和一级硕士点数量。坚持学位点建设“推优、拓宽、平衡”三原则,依托现有学科基础,重点培育一级博士学位点,进一步扩大一级博士点和一级硕士点数量,加强专业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进一步强化我校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同时,加大对应用学科、有发展前景的弱势学科的扶持,缩小文理科学位点建设水平的差距。积极扶持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拓宽学科申报范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认真做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和博士后进站人员的培养工作。

13着力扩大研究生规模和提升培养质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使研究生总规模达到4500人以上。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原则,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比重,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研究生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加强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重点保证具有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重点科研项目学位点的研究生招生指标。

14、努力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以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理科科研优势,促进应用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支持力度,形成若干个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努力提升我校整体科研实力。积极争取国家863、97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努力实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突破。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获得承担国防科技项目的资格。密切保持和省内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保持和发展我校在承担省级项目上的优势。紧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大调研活动、重大技术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活动,加强横向科研合作。继续实施国家级项目培育基金、应用科学基金、教育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强化各类课题的培育。

15、积极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按照“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原则,鼓励各级科研平台创新和研究课题瞄准国家中长期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创新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研成果产出力度,鼓励开展科研成果鉴定,积极争取科研成果奖励,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为河南产业聚集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服务,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声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科学的激励政策,鼓励发明创造,积极支持申报发明专利。

16、进一步扩大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友好关系,搭建科研合作交流的平台。继续设立学术交流基金,积极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加大学科专家、学者互访数量和层次,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活动。积极承担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理论研究,合作开发应用技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强化“人才强校”战略意识,抓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术骨干为重点,争取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突破,创新工作机制,为学校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17、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学校高层次突破目标,针对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目标,加大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工作,加强海外留学人员的引进,进一步完善“校院联动”两级人才工作责任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专家人才库,形成开放、系统、动态的人才信息与跟踪服务体系,努力引进一批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和紧缺学科高层次人才。

18、打造优秀科研创新团队。以省、校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不断增加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数量,争取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突破。凝练学科特色,构筑学术高地,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以领军人物为核心,以优秀拔尖人才为支撑,以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为基础,打造若干支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19、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修订完善学历学位提高政策,进一步推进“硕士博士化”工作,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实施以师德培训、校本培训、提高学历学位、进修培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年教师立体培养工程。有计划地公派教师赴国外留学,鼓励教师多渠道争取资助赴国外留学,进行学术访问。重点扶持科研水平突出、业绩优异、极具潜力的青年教师,支持申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培养一批处于学科前沿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20、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继续深化聘任改革,在省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中实施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校整体师资水平。对教学、科研、管理一般性辅助岗位和通用岗位实施编制外人事代理制度,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留足空间。在发展态势较好的省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设置专职科研和专职秘书岗位,专职科研和专职秘书岗位编制单列。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学历层次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全面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实行评聘分离。

21、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岗位管理体制,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国家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健全按业绩分配、按劳分配为主导的绩效工资管理体制,强化竞争激励机制,逐步实施对教学科研岗位以及其它岗位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坚持表彰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精神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坚持奖惩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

(四)加强校园基础建设,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

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总目标,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圆满完成各项基础建设任务,大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等重点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

22、适当调整东校区建设规划。根据学生规模和学科专业发展情况适当调整东校区建设规划,调整校园功能分区和整体布局,高效整合公共资源,为新建学院和学科留下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将原规划的部分多层建筑改为高层建筑,尽量向高空发展,提高单体建筑有效利用率。

23、高质量完成校园基础建设。根据“十二五”在校生发展规模目标,新建一批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需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高质量完成学校已批项目的建设,适时开展教学楼、学术交流中心、综合大楼、博士周转楼、青年教师公寓和研究生公寓等新项目的建设,满足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需要。着力推进新联学院小店校区建设工作。适应学生发展规模需求,适时开展学校发展用地征地工作。

24、加强校园信息平台基础建设。大力提升校园网承载能力,提供有线、无线和移动终端等多种网络接入方式,实现校园网全时全面覆盖。全面完成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机制,逐步完成校园网由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发展智能型物联网络。完善校园网门户管理,升级办公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校园一卡通系统,增加校园一卡通应用功能。

25、加强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扩展校园办公应用系统功能和范围,应用系统增加到20个以上,基本实现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加强水、电、空调等公共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加快电子档案建设。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网上学术空间和文化服务网。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加大电子数据库的订购,构建学术资源门户系统,扩大校内电子资源共建共享范围,提升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建设好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分批建设120个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系统,进一步提高电化教育水平。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

有效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强力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26、强力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河南师范大学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实施方案》的要求,明确任务分工,切实落实责任,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积极构建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7、全面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总结、挖掘梳理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凝练提升出既反映师大深厚底蕴,又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等时代特征的“师大精神”。大力实施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工程,推动学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校文明素质,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大力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文化标识系统,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引导、激励奋进、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共同建设精神家园,增强全校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尊师爱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和“明德、正学、倡和、出新”的校风,提升思想道德和学术道德素质,培育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

28、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委领导、学院具体负责、重在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进一步发挥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的作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精心打造“党旗引领”工程、网络阵地工程、教育合力工程和学生自治工程,深入开展“学生工作特色品牌”创建活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增强感染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五、措施保障

“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导,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后勤保障能力,认真做好规划任务的落实,确保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1、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按照“把方向、谋和谐、促发展”的总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和活动载体建设,进一步提升党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选任方式,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各级干部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导能力。优化机构设置,进一步细化、规范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有效提升管理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拓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党建评估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三重一大”制度,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对工会、统战、老干部、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工作的领导,有效调动各方面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2、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以贯彻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和群众代表听证制度,确保决策民主、规范、科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学术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开展专业评估、学科评估、学位点评估、实验室评估、人才队伍建设评估等工作,充分发挥一线教师和管理专家在评估中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二级教代会的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落实校务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加强章程建设。制定《河南师范大学章程》,明确学校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办学任务等内容,建立规范高效、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学校和各二级单位的责权利关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完善学院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学院工作的指导与考核,有效调动学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认真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维护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权益。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和学校法人财产,尊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权利,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二)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5、积极探索学部管理机制。选择部分新兴、交叉学科,以专业集群为基础建立学部,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集成本科交叉专业、研究生学位点、重点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等教学、科研资源,统筹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对外合作与社会化服务,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模式,提高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学校将在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计划、发展资金需求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促进这些学科的快速发展。

6、逐步完善面向社会需求的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技术开发与科技服务协作联合体,加速应用性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服务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科研良性发展。创新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管理新模式,选择部分学科进行教研室和科研平台并行管理试点,逐步完善以科研平台为实体的学科管理体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研究类别,建立多元化学术评价体系和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各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水平评估,完善以学术贡献为主要依据的资源分配机制和面向结果的问效机制。

7、创新人才评价与跟踪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考核机制,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绩效目标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方式,逐步完善岗位考核办法。实行人才分级管理,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把人才引进和培养与人才有效使用结合起来,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分类分级考核指标体系,并加强在年度考核过程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学科领军人才、学科骨干个人档案,科学评价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和作用,明确校、院两级责任,从工作环境改善、人员梯队建设、住房及生活安排等方面进行跟踪服务,努力提高人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8、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深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和科研经费资助制,加强导师的主导作用,将研究生招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挂钩,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在具有一级学位点的学科实行按一级学科招生、二级学科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科整体培养研究生的能力。设立研究生创新资助计划,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开展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研究生创新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提升研究生创新研究水平。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职业素养教育,面向市场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9、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化运行机制,完善后勤市场监管体系,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入优质服务资源,建设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对后勤管理工作的监督、审计职能,科学控制后勤运行成本,提高后勤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强化后勤管理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实施双目标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制度。

(三)拓宽收入渠道,构建财务保障体系

10、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性资源,扩大办学经费来源。鼓励教职工积极争取各类科研经费,增强新联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等单位的办学经费收入,逐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的经费收入,积极筹集社会资金,不断增强各学院筹措办学资金能力。合理控制贷款规模,维持资金良性循环,规避财务风险,构建财务保障体系。

1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合理分配办学经费,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先保证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重大基础性工程建设的投入。构建经费使用效益和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利于节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各学院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经费支出范围和支出程序,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审计工作。探索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学校财务健康持续发展。

12、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积极争取用于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学费和基本生活费的政府投入,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资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完善学生贷款管理办法。积极争取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助学项目。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收入资助学业。

(四)不断完善校内资源配置管理方式,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13、完善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评价。逐步扩大评价考核范围,对教学单位、独立科研机构、教辅单位、行政机构等所有单位进行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继续完善资源配置与绩效量化评价体系,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大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扩大绩效奖励的预算比例,与单位年度考核和领导任期考核挂钩,激发各单位节约资源、提高绩效产出的积极性。

14、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新模式。建立以绩效贡献为依据的资源配置模式,探索推行绩效预算管理新方法,增强学校对各学院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能力。对项目预算实施全程监控,加强对项目申报、论证、实施监督和总结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完善学校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投融资以及大额资金使用的民主决策制、专家咨询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将绩效考评与奖惩挂钩的激励机制,加强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估,提高办学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15、推进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对大型仪器设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由分散管理转变为统一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大型仪器等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校级管理的实验室对全校开放,实现全校共享;院级管理的实验室要实现学院内部共享,争取达到相关学院之间共享。

(五)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创建平安稳定校园环境

16、建设环境优美、节能生态校园。推进水、电、暖等基础设施节能更新改造,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做好“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公寓”的建设,保障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和生产生活水、电、暖的有效供应,提供饮食、公寓、物业、接待等方面优质服务。开展校园园林设施和校园文化项目建设,搞好道路更新、房屋维护、家具更新等,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17、努力改善民生。积极筹措房源,加强房屋管理,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及时提供必要的住房条件和保障。加强校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为全体师生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师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意外保险、医疗卫生保险制度。支持附中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小学、幼儿园建设,保证教职工子女优先入学、入园。统筹协调,逐步实行教学区和家属区的物业化管理,加强第二家属区管理和后期建设,建立良好生活环境和秩序。

18、创建平安稳定校园环境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保卫规章制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做好日常安全防范,加强师生员工安全教育,强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教学与科研,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建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六)组织实施规划纲要,加强监督检查

19、认真组织实施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单位要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在校党委、校行政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制定工作计划和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并积极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同步编制好5个专项发展规划(表2),并将专项发展目标分解到学院。各学院要根据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分解任务,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撑条件,确保规划任务目标的完成。

2河南师范大学“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编制分工

1、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包括专业结构优化、新增专业设置、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质量工程、基础实验室、教学评价体系、其它各类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国际教育)、招生就业等,由教务处牵头会同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学生工作部、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部门组织编制。

2、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科研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研究生教育等,由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牵头会同研究生学院、人事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处等部门组织编制。

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包括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管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与跟踪服务等,由人事处牵头会同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学院等部门组织编制。

4、科学管理与后勤保障发展规划:包括校园基础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后勤保障、科学化管理等,由发展规划处牵头会同基建处、网络中心、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党办、校办、图书馆、电教中心、审计处、学生处、后勤集团、工会、校医院等部门组织编制。

5、组织保障及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包括组织与党建、干部队伍建设、民主管理、纪检工作、新闻宣传、文化建设、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等,由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工会等部门组织编制。

20、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强对规划任务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服务,开展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和重要指标的跟踪评估,适时调整完善规划,确保规划实施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版权所有:河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
电话:0373-3325872 传真:0373-332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