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孙校长、谭校长、金校长、周老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这里庆祝外国语学院40华诞,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友们,向外国语学院的40岁生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祝福!
今天,回到并置身于外国语学院,看到这个充满生机活力而又不断发展壮大,已经从一个仅有10多名外语专任教师、几十名外语本科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专任教师120多人,本科生近2000人、在读各类全日制研究生200多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学校省部共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人才、今非昔比的外国语学院,不禁使我回想起38年前来到母校外语系学习时前后的那些难忘的日子。
我和许多人一样,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77级大学生;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年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放下田间的犁耙锄头、离开车间的轰鸣机床、走下每月5元报酬的民办教师讲台,惜别朝夕相处的部队首长和战友,连同当年应考的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从省内各地汇聚到新乡牧野,踏上了求学的征程;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和前后几届的学子们一样,大家带着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带着同事、家乡父老乡亲的嘱托和祝福,意气风发地走进了当年的新乡师范学院外语系,大家把心中对知识的渴望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室里、操场上、宿舍外,校园的每个角落,每天清晨到处都可以听到朗朗的外语读书声,每天傍晚暗淡的路灯下总能看到手捧外语书本来回踱步的青春身影,教室里仅有的一台笨重录音机,伴随着吱吱扭扭的转动声,仿佛述说着当年每一位学子渴望求知的心声;“三点一线”——宿舍的默读、教室的聆听、食堂的糊糊粥;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在外语系学习期间,我们得到了精心的培养和一丝不苟的外语技能训练,老师们优秀的育人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热情洋溢的教诲,满腔博爱的情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所有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今天,我们十分想念亲爱的老师们!
但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一晃间,大家都已到了知天命和耳顺的年龄段。今天,我们早已不是当年的帅小伙或靓丽的小姑娘,白发在双鬓悄悄地滋生,皱纹在眼角慢慢地爬行,但当我们再次回到这魂牵梦绕的美丽校园,当年的求学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30多年前,大家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嘹亮歌曲,意气风发地走在了“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的牧野大道上。30多年后,虽然青春不在,但仍然“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回首往事心中已无愧”,成长的心路历程已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我们同母校的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挺胸膛,笑扬眉”。毕业30多年来,我们这些上世纪80年代的学子们始终没有忘记母校老师们的教诲,勤奋努力,厚道做人,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始终感恩母校,时刻关注母校与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在周围同事面前、在后辈们面前,大凡提到母校与外语学院,总有说不完的话语,讲不完的故事,津津乐道、神采飞扬,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光!我们这代学子永远都揣着对母校与外语学院感恩的情怀!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贺外国语学院成立40周年,作为校友,作为当年的学子,我代表大家向母校与外语学院历届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热切地期盼在校的年轻学子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学习,奋发有为,争做时代的急先锋,敢做“创新”、“创业”的弄潮儿。目前母校与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正站在一个历史的新高度,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衷心祝愿母校与外国语学院的明天,更上一层楼,再续辉煌篇!
最后赋诗两首,祝贺外国语学院40华诞!
弹指一挥四十年,
幼苗长成树参天。
恍然求学在昨日,
恩师教诲犹耳边。
梦里频忆同侪聚,
青春依稀在眼前。
三点一线情境在,
砥砺苦读到夕烟。
而今重返枕戈地,
喜看旧貌换新颜。
寄语学友齐奋进,
共书佳绩续新篇!
贺母校河师大外国语学院四十周年庆典
邱天河
芃苗卌载已参天1,
璧水依然映旧年2。
师友情怀歌牧野,
文章声色壮灵泉3。
恩泽化育甘霖降,
德艺持修薪火传。
闻鸡匆匆昃晷地4,
清声雏凤似鸣弦5。
注释:
1 芃(péng):茂盛。卌(xì):四十。
2 璧水:指太学,泛指读书讲学之处。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风,石渠启珪璋之盛。”
3 灵泉:传说中的圣水,能从中汲取灵感。这里指从知识的源泉中汲取灵感。
4 昃晷(zè guǐ):忘记了睡觉,顾不上吃饭。形容对某事专心致志或忘我地学习、工作。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5 清声雏凤:清声,清越的鸣声,这里指清晨读书的声音。雏凤,比喻有才干的年轻人。出自唐 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里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