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皂荚,国际领先!他们赢得河南林科目前最高荣誉——梁希奖
发布时间: 2020-10-26     浏览次数: 88



10月26日,记者从河南师范大学获悉,第十一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刚刚揭晓,由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郑新林业高新技术试验场等皂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单位,共同完成的皂荚良种多目标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我省目前在林业科研方面取得的最高荣誉。

bb3b8f3944576346de12bec491a0b37.jpg

2019年11月27日,皂荚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授牌暨座谈会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

梁希是著名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我国科技界和林业界享有崇高的威望。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林学会联合颁发的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林业行业最高水平的科技奖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此项奖励高度重视,其规范性、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方面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于2017年12月对全国各社会力量设奖组织了第三方全面评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在全国200多个社会力量设奖中排名第9。

0c60d64ae65f5481396ae54052d6fca.jpg

皂荚浑身是宝,皂刺、皂果均有药用价值

皂荚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经济树种,其叶、果、刺均可利用,经济价值高。我省完成皂荚良种多目标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项目,针对皂荚良种匮乏、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缺乏和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通过多年持续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作为乡土树种、长寿树种,此前皂荚大多为野生或自然生长,缺少人工培育的优良品种和科学成套的种植栽培技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建军介绍,该项目对河南、山东、山西等皂荚分布较多的重点省份进行资源收集,尤其对皂荚大树和古树开展了重点调查,分别从刺用型、果用型、果刺兼用型及绿化型4种类型收集种源98个,种质资源375份,构建了国内外首个皂荚种质资源库;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皂荚种植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皂荚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让皂荚有了各自家族的“身份证”;对皂荚刺、果发育规律进行系统梳理,首次予以系统阐述;根据皂荚不同生长时期的特性,摸索出了相对应的栽培措施,创建了皂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体系;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ab14dd24b2abec545cad06f8d22b501.jpg

我省科研人员在对皂荚进行研究

据了解,该项目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项,通过国家审定良种1个,省级审定良种6个,获国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9件,制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河南省地方标准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列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成果11项。在该项目的推动下,贵州、河南、河北等省推广应用皂荚良种面积13.8万亩,新增利润9.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5万余个。

以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为组长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论证评估后得出结论:该成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选题正确,技术路线合理,创新性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皂荚多目标良种选育和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林学会于2020年2月启动了“第十一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工作,共收到择优推荐的申报项目269项,基本涵盖了林业和草原的所有学科。经形式审查、专家初评、专业组评审、社会公示和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程序,最终评出获奖项目103项。获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技术发明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89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26项。3名国际友人获国际科技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