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
一、 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般起病较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皮疹周围可能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肤斑丘疹或疱疹。
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照射)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或疱疹或伴有破溃等异常现象,同时仔细查看手掌、足底、屁股等部位,观察有无皮疹。如果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告诉村医或社区医生,在他们的指导下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儿童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餐具、奶瓶、门把、床上用品等,以及流行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时间过长、接触患病儿童、个人卫生较差等,极易被感染而得病。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三、家长应如何预防小孩得手足口病?
(一)当知道本村(家属院)有手足口病病人发生时,教育子女不去病人家庭,不与病人接触,也尽量减少与病人家长的接触。
(二)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三)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婴幼儿的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四)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煮沸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五)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四、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须知
1、 严格隔离
(1)隔离时限:自明确患儿诊断回家治疗之日开始,至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退热,斑疹消退或疱疹结痂)后7天。
(2)隔离方式:在农村独居院落,家庭只有1个患儿的,患儿不能走出院落;院落居住多家或有其他健康儿童的,患儿须独居一室。在城市独居一套房子,家庭只有1个患儿的,患儿不能走出房门;家庭有其他健康儿童的,患儿须独居一室。
(3)隔离要求:患儿不得返校(托儿所或幼儿园),也不得与其他儿童接触;家中尽量减少护理人员,无关人员尽量不与患儿接触。护理人员在照看患儿后,须使用肥皂洗手后,才能与其他健康人接触和从事其他家务劳动。
(4)患儿排泄物和用具、玩具的管理:未经消毒,不能让其他人接触。
(5)患儿家长(包括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亦应该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
2、家庭消毒
(1)养成洗手习惯。洗手时间:孩子和成年人均应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及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
(2)保持居室通风。患儿家庭尤其是患儿居室要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物品消毒:必须消毒的物品:患儿的餐具、杯子、生活用品、玩具、衣服、被单、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粪便、盛放排泄物的容器、饮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