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错别字

时间:2021-05-08浏览:1738设置

           彭功智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453007)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错别字主要表现为读错音、写错形和同音多体字的错用。造成错别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教师个人的人文修养不够,语文基础较差。减少或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错别字的危害性,常查字典,争取把错别字赶出大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错别字;原因;建议

    讲课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说和手写来向学生传  授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传播中,如果语言文字出现错误,就会使传递的信息扭曲  或失真,甚至会误导学生以讹传讹,也会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文字本身受到伤害。  因此,文字的对错对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本人退休之后,被聘为学校的教学督导  员。六年来,我聆听了几百位老师的讲课,受益匪浅。但同时也发现有的老师在使用文字方  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口说错字,手写错字,多媒体屏幕上也有错别字。这些错别字的出现,有些是教师的一时口误笔误,但不少教师是错而不知,以错为是的。下面我就文科院系一些老师在讲课中出现的错别字加以归纳分析,并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别字,有的是字音读错了,有的是字形写错了,还有的是同音多体  字的错用,以及方言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一) 读音方面出现的错字

1.卑躬屈膝,   

    有教师在课堂上将“膝(xī)”字读作“qī”。这可能是受了“秀才识字读半边”的影响。“膝”字的右旁“桼”读“qī”,又有“油漆”的“漆”字读“qī”,所以易将“膝”字读作“qī”。

2.流尽最后一滴血   

 “血”字单用是读“xiě”,如“流了一点血”、“吐了两口血”、“血糊糊”、“血淋淋”、“血流满地’’等。有教师在读“流尽最后一滴血”时,将“血”字读成了“xuè”,这是错误的。读“xuè”的词有‘‘血压”、‘‘血泪”、‘‘血债”、‘‘血汗”“血液”、‘‘血案”、‘‘血仇’’、“血气’’、“血糖’’、‘血统’’、“血管”等等。为了便于区分“血”字在使用中的读音,请记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一句台词:“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偿。”    

    3.角色    

角色的角字是个多音字,既读“jiaǒ。”,又读"jué"。在“角色”、“角斗”、“角逐”、“名角”中,“角”字读“jué”,而不少教师误读为 “jiǎo”。另外,我国古代音乐上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角”字也应读“jué”,而有的教师也误读成“jiǎo”。

    4.系领带

    “系”字当作为“打结、扣”讲时,应读作“。而有的老师在读“系领带”、“系围裙”、“系鞋带”、“系扣子”时,将“系”字读成了“,这是错误的。

      5.不提防

    这里的“提”字应读“dī”,一些教师误读成“”。提防,是小心防备的意思;方言“提溜”中的“提”字也读“dī”。

    6.凭藉、慰藉

    这两个词中的“藉”字均应读“jiè”,,而有几个老师则错误地读成了“”。“藉”是多音字,既读“jiè”,如“凭藉”、“蕴藉”、“慰藉”、“枕藉”、“草藉”等;又读作“”,如“狼藉”“藉藉”、“藉敛”等。

    7.狡黠

    有老师将“狡黠”的“黠(xiá)”字读作“zhà’,可能是因为“狡黠”作“狡诈”讲的缘故吧。其实“黠”和“诈”在意义上是有区别的:“黠”是狡猾而聪明,“诈”是欺骗和假装的意思。

    8.星宿

    “宿”字有三个读音,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一个读音为“”,指夜里睡觉、过夜。如住宿、宿舍等;也指旧有的,如宿愿、宿仇等;还有年老的意思,如宿将、宿耆等。第二种读音是“xiǔ”,一夜叫一宿,如住一宿。第三种读音为“xiù”,古代指某些星星的集合体,如星宿、二十八宿等;有的老师将“星宿”的“宿”(xiù)字误读成为“”。

    9.尉迟

    这是个复姓。在复姓里,“尉’’字读“”,。有位教师在介绍初唐人物画家尉迟乙僧时, 将“尉”字读成了“wèi”。“尉”字作单姓使用时应读“wèi”。

    10.拾级

    有老师在讲登法国的凯旋门时,将“拾级”的“拾”字错误地读作"shí”。“拾级”的“拾”应 读“shè”,意思是轻步而上。“拾级”,是逐步登阶。

    另外,还有一些不符合普通话标准读音的方言,也经常出现在课堂上,如不足(ju)、通俗(xu)、液(yi)体、跃(yà)进等。

()字形方面的错字

1.驴

    有老师将剧中人物“张驴儿”的 “驴”字右边写成了“卢”。写错的原因可能是“驴”的繁体字的右旁“盧”被简化为“卢”,所以便把“户”字错写成了“卢”。

2.旅

有老师在讲宋代词人柳永的词时,将“羁旅行役”的 “旅”字的右边写成了“疋”,显然这是写错了。

3.谭

   “谭’’是一个姓氏,有老师把一剧中人物“谭记儿”错写成“潭记儿”。

    4. 证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事物有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带有朴素辩证法倾向。有老师在板书时,将“辩证法”的“证”字错写成了“正”字。

    5.吏

“贪官污吏”,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组。有老师在黑板上把“吏”字写成了“厉”。   

6.事

    “胆小怕事”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有老师把“怕事”写成了“怕势”。“怕事”是担心沾惹是非。在正式文献中未见有“怕势”的用法。

    7.威  

    “威胁”一词,在用为动词时,意思是用威力逼迫恐吓。在用作名词时,是指来自外部的危险或危害。有老师在使用“威胁”一词的名词意义时,将“威胁”错写为“危胁”。

    8.鲜    

    “鲜明”是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的意思。有位老师在讲中国古代一大戏剧家的立  场和人生态度时,将“鲜明”错写成为“显明”。

    9.屈  

    有老师把“卑躬屈膝”中的“屈”字写成“曲”,这是不对的。“屈”和“曲”都有“弯曲、使弯曲”的意思,但“卑躬屈膝”的“屈膝”,不仅只是使膝关节弯曲下跪,还有借指屈服的意思。而“曲膝”则不含有后边的一层意思。

    10.地、的    

    这两个字的用法在老师的板书和多媒体屏幕上错用的比较多。主要是把在动词前作状 语的“地”字,往往写成在名词前作定语的“的”字。

    除以上所举出的错字外,在板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简化字,如“建”字的“聿” 旁写为“占”,“感”字的“咸”旁写为“干”,“魁”字的“鬼”旁写成“元”。

前面举出的错别字,除方言和不规范的简化字多出自年纪较大的教师外,20条中有18条出自青年教师。 18条中又有16条是在最近几年任教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年轻教师  身上出现的。为什么课堂教学中会出现错别字?又为什么错字多出现在青年教师的口与手?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国汉字非拼音文字体系,字多、复杂、难认、难记    

    中国汉字不像英语文字,英语文字属拼音文字体系,一般不会在读音方面发生错误。中  国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方式组成,再加上转注、通假等方法,相当复杂。同时,汉字的数量又特别多。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列单字56000个左右。这么多字中,有同音的、音近的、一字多音的、还有形似的、一字多体的,也  是相当复杂的。作为个人,要想把中国汉字都认识、都记忆下来,又都知道其意义,事实上是非常难的。一位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在中央电视台讲唐代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时把“将(qiāng)”字读成了“jiāng”。尽管专家受到人们的耻笑,但也说明汉字的复杂和难认。

    2.崇重外语,汉字受冷落

    文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字如果消亡了,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只剩下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的汉文字延续了下来。所以,文字的重要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不可等闲视之。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学习外国,和世界接轨,国内兴起了外语热。学外语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学外语,小学开设外语课,大学生四年中也把主要精力用在外语上;考硕士、考博士、评职称外语不合格,专业水平再高也不行。在人们的脑海里。好像外语学不好人的一生就没有前途了。在这种崇重外语的热潮中,汉语文字斯文扫地。大街上、广告里,甚至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栏目里,写错字,说错字比比皆是。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教师,能不受影响么!    

   3.电脑普及,字不手写    

    电脑是个好东西,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一些人用惯了电脑,就很少用手亲自握笔写字。长此以往,对中国汉字是认识而不熟悉,知其面貌而不知其结构;真正用笔写出来,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面目全非。据有关媒体报导,一位博士生长  期使用电脑,结果一节课在黑板上竟写错了十几个字,连最普通的“兽”字一连写了好几 遍,最后还是少了中间那一横道。我们的老师,很多都使用电脑,尤其是年轻教师,离不开电脑。由于经常不再用笔写字,也是造成课堂上写错字的一个原因。

    4.师错生受,以讹传讹。   

    现在有些年轻教师说错字、写错字,是来源于他()们的老师。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 有较高地位的,尤其是中小学,老师的话胜过父母。不过,从我了解的情况看,中小学老师尤  其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错写错字的还没有大学老师多。大学老师理论水平高,知识渊博, 对文字反而注意不够。学生出于对老师的信任,接受了老师的误传。

    5.语文基础差,人文修养不高   

以上几点,多为客观原因。但教师在课堂上说错字、写错字终归是个人行为。同样存在  着那么多客观原因,为什么有的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读错字、写错字呢?根子在个人  的语文基础不扎实,人文修养比较差。在课堂上出现错别字的老师中,一经指出,绝大多数都能虚心接受。而有个别老师仍是满不在乎,认为错别字是小事,教学督导员不应该管这些  小事情。这正是个别教师经常出现错字的根本原因。

    前边我们列举了文科院系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别字,分析了产生错字的原 因。我们的目的不止于此,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减少直至消灭错别字。为达此目的,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错字的危害    

    做任何事情,思想认识都是指导性的因素。认识到位,才会采取措施,产生效果。要消  灭错别字,首先得充分认识错别字的危害。它的危害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的名誉。在国  际交往中,如果常读错字、常写错字,常出现错别字的人又位高权重,那就会损害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尊严。在政务和事业活动中,一些错别字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损失。 至于个人,如果出现错别字,又是在一些重要场合,其名誉的受损是不可估量的。二十年前,我曾在一个全国学术会议上听某著名教授做报告,当他讲到北魏杨衒之撰写的《洛阳伽蓝记》时,把“伽蓝”的“伽(qié)”字读成了“jiā”,引起了不少人的纷纷议论。一字之错,使这位著名教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地位在不少学者的心目中一落千丈。所以,我们不要小看错别字的危害性。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他在学生中的威信肯定会受到影响。    

    2.实行监督   

    错别字的普及,已经引起了国人的重视。中央电视台对播音员不但实行了监督,而且规定:播音员每说错一个字,扣发资金50元。这对纠正错别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还有一个《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他们的任务就是对全国重要报刊杂志和著作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找出里边的错字病句刊登在《咬文嚼字》杂志上。以《咬文嚼字》杂志为代表的“咬嚼派”,实际上是一支强有力的监督队伍。作为高等院校,对校园内和课堂上出现的错别字也应该实行监督。学校领导可责成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发文件,要求大家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避免出现错别字。同时要组织一个正确使用汉字检查小组,对校内的文件、通告、宣传材料、展览等进行检查,发现错别字及时通报批评。对于老师在课堂上出现的错别字,除教学督导员外,要发动听课的学生进行监督,发现错别字及时向老师指出。

    3.查字典    

中国的汉字非常多,要想都认识是不可能的,那么,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查字典。有些人没有查字典的习惯,所以常常闹出些笑话来。

查字典是减少说错字、写错字的好方法。不过,首先得有字典。我们鼓励大家买字典,如果单位尤其是教学单位给每位职工配发一部字典,其效果会更好。第一,说明单位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会有大家的普遍重视。第二,解决了个别人不愿意买字典的问题。第三,配发字典本身就是对大家的一种无形的监督。如果有老师在课堂再出现错别字,自己就会感到很难为情了。当然,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只靠单位配发的字典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还应当购买词典、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以便更好地解决错别字问题。    

    4.不耻下问    

    在时间紧、工作忙、工具书不全的情况下,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请教别人。如果是地位高、学问大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换个说法,叫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中国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从孔夫子到现在一直是人们颂扬的美德。有的人爱面子,明明自己不认识这个字,又不好意思去请教别人,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怕失面子。其实,人们对不耻下问的人是非常尊重的。原河南师范大学一位副校长,,在作报告、教学和科研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曾几次请教过我。我不但没小看他,相反我对他的人品和治学态度更加钦佩了。

    关于减少或消灭错别字的方法和措施还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处处留心,争取把错别字彻底赶出大学课堂。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