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所在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以国史研究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前沿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5-08-13 浏览次数:10


8月9日至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前沿理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新乡举行。本次会议由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多卷本总论卷课题组联合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国史研究的理论创新、学科建设及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理论阐释贡献智慧。

开幕式:立足历史根脉,聚焦时代命题

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赵红杰主持。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玉珍教授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同仁致以诚挚谢意。在回顾学校办学历程时,杨玉珍教授指出,作为一所拥有百年积淀的省部共建高校、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河南师范大学始终秉持“精育良才、教育报国”的初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成绩显著、特色鲜明。她特别提到,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学校文科体系的重要支柱,其前身可追溯至1980年代设立的“政教系”,历经多年发展,学院现今已构建起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在政治学、中共党史等学科方向形成优势,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杨玉珍教授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视角,对于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制度优势与人民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她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国史前沿理论问题,汇聚学界精英共探新知,不仅将有力推动国史研究的深化,也将为学校相关学科建设注入新的动能。最后,杨玉珍教授期待与会专家借此平台充分交流、碰撞思想,为新时代国史研究贡献智慧,并预祝会议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月红研究员在线上致辞中,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论述。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赓续中华五千年文明基因,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中奠定根基,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强国建设实践中,锤炼出独立自主、辩证统一的鲜明改革定力。他强调,从历史逻辑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与主流本质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与科学概括。因此,国史研究必须紧扣这一核心,深入解答“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根本之问。

宋月红进一步剖析了当前国史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是研究碎片化倾向:对“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专题的孤立分析,割裂了历史的内在逻辑;二是理论体系尚未成熟:缺乏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视角进行的立体观照;三是学科壁垒森严:跨领域融合不足,多学科对话不畅;四是基础研究薄弱:行政建制沿革、历史地理变迁等研究不足,国别现代化比较研究滞后。对此,他提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理论根基的国史研究体系:第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贯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制度奠基、改革开放时期的实践突破与新时代的全面深化,尤其要聚焦改革开放精神的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第二,推动多学科深度融通:通过深化行政区划沿革、历史地理变迁等基础研究,揭示国家与地方的互动治理逻辑;第三,直面国际话语博弈:以“历史档案实证—现实发展成就—理论创新维度”三位一体,有力反击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在国际上确立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发展的共享价值。最后,宋月红强调,国史研究的终极使命在于构建兼具主体性、解释力与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体系,使之切实承担起阐释中国道路、捍卫历史真相、启迪文明未来的时代使命。他祝愿本次研讨会通过深入交流研讨,凝聚共识、汇集智慧,为推动国史学科发展与理论创新注入新动力。

主旨发言:多维透视国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主任郑珺老师主持了该阶段主旨发言。张皓、左玉河、王瑞芳、欧阳军喜、宋学勤、戴立兴、赵朝峰、姚力八位学者分别从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专题领域等维度,分享了对国史研究的前沿思考,呈现了独特的学术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前院长张皓教授聚焦国史概念辨析与研究内核,提出国史可从“新中国史”角度拓展理解,其内涵源于毛泽东对“新中国”的论述——既承载自由、独立、民主等近代民族共同追求,又衔接古老文明基因。他强调国史研究需关注三大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政策演变、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特质(如红旗渠精神、航天精神)、中国融入世界与回归民族传统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前副所长、左玉河研究员以社会生活史为切入点,主张国史研究应“重心下移”,从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出发,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瑞芳教授围绕水利建设与移民问题展开,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移民工作的五个阶段,强调移民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中的关键作用,并揭示了及其与国家治理逻辑的深层关联。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军喜教授聚焦国史学科的独立性与问题意识,主张国史研究需确立独立学科意识,明确与党史的区别,呼吁强化跨学科研究,提升研究的学理性与自主性。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宋学勤教授辨析了党史党建理论与国史学理论的差异,指出国史学科面临“尴尬处境”,呼吁加强国史学科学术思想史研究,平衡历史、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戴立兴研究员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历程,并且指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需从基本国情出发,确保现代化行稳致远。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朝峰教授强调新时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其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基础,既是学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研究员探讨了口述史对国史学科建设的价值,指出口述史已从“史料补充”升级为独立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特征,呼吁国史研究者重视口述史,推动学科理论与方法创新。八位学者的发言从概念、方法、专题等层面多维透视国史研究,为学科体系构建与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专题研讨:聚焦学科建设与前沿探索

本次会议设置多场交流发言,涵盖国史理论创新、学科体系构建、具体历史领域研究等议题,呈现三大亮点:

其一,国史学科独立性与跨学科融合成为热议焦点。清华大学欧阳军喜教授提出,国史研究需强化问题意识,在保持学科自主性的同时,推动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宋学勤教授则呼吁加强国史学学术思想史研究,厘清国史理论与党史理论的边界,为学科定位提供学理支撑。其二,具体历史领域研究呈现微观深化与宏观关照并重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姚力研究员探讨口述史在国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强调通过“活态史料”还原历史细节,增强国史叙事的感染力。河南师范大学巴志鹏教授梳理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演进脉络,指出洋务运动以来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历史镜鉴。此外,与会学者还围绕新中国环境治理史、城市绿化实践、少数民族政策等专题展开深入讨论,展现国史研究的丰富维度。其三,理论建构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深圳大学王双印教授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系统性创新,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提供了关键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鑫鑫则聚焦国史国际传播,提出应突破西方中心范式,通过文明互鉴与技术赋能,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历史叙事。

总结与展望:夯实理论根基,服务时代需求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邱霞总结指出,本次会议在国史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两方面形成重要共识:一是明确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国史主线的核心地位,需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多维度深化阐释;二是推动国史学科建设需兼顾独立性与开放性,在跨学科研究中强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三是加强微观历史与宏观叙事的结合,让国史研究既有学术深度又具现实解释力。最后,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洪河教授表示,本次研讨会为地方高校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将持续推动国史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贡献地方学界力量。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史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通过主旨发言与数场会议专题讨论,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成果,为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朱庆红 李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