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强师兴国主体作用的建议
[案由]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兴国必先强师”,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是教师队伍的“工作母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从而更好地发挥师范院校强师兴国的主体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案据]
我国举办师范教育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课程体系、成熟的培养模式和充足的实习实践基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然而,上个世纪九十代末以来,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师范教育呈现出令人担忧的逐渐削弱趋势。
1.“去师范化”现象严重,教师教育总体萎缩。部分高水平师范大学走上了综合化办学的道路,非师范专业和招生数量远远超过师范专业,成为“非师范”师范大学。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借合并、升格和转型之机变成综合性高校,不再以“师范”命名。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我国公立师范本科院校由1990年的257所锐减至124所。
2.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办学经费严重短缺。《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6年,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达到30457元,而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得到的生均拨款不到20000元,一些地方师范院校甚至不足10000元。
3.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不能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4+x”“2+2”“3+1”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根本性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单一学科培养、分科教育模式固化、学生适应性不强、社会认可度下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大力倡导和推进的一贯方针,然而在市场经济崇尚实用的大环境下,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极为有限,师范院校生源质量堪忧。上海一家知名高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整个高二年级300多名学生中,愿意在高考时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只有3人。
5.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毕业生从教意愿不够强烈。相对而言,教师职业待遇普遍偏低。由于受历史发展、自然条件、地方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教师,无论工资待遇还是生活工作条件都相对更差。有调查显示,接近90%的农村教师对自己的总体收入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因此,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不太稳定,优秀年轻师资更是下不去、留不住,直接影响了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从教的意愿。
[解决方案]
为了切实解决以上师范院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切实把《意见》提出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师范院校在强师兴国中的主体地位,振兴教师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加大经费拨付力度,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为师范院校发挥强师兴国主体作用提供比较充足的经费保障。
2.打造标杆院校,强化辐射引领。明确学校建设标准、专业办学标准和师范生培养标准,着力打造“一省一标杆师范院校”,给予标杆院校足够的办学经费和自主权,努力把标杆院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师范大学,辐射和引领其它师范院校整体提高办学水平。
3.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引导和督促师范院校深化改革,改革师范生的招生模式,进行提前批次录取,采用高考分数+面试的招生方式,选拔有发展潜质和具备作教师基本素养、具有教育理想的优秀学子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实行公费师范生制度,提高师范生在校学习时的生活待遇。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握教师成长规律,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形成教师职前培养、新入职培训、职后继续教育完整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
4.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优质生源。教师的工资待遇要高于同一地区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加倍提高老少边穷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加快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更多高质量生源选择教师职业。
5.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主流媒体对教师的事迹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不同层面对教师的表彰活动要热烈隆重,各级党政领导要安排时间到不同层级的学校进行考察,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及时解决。坚决打击侵犯教师利益和人身安全的行为,杜绝“校闹”事件的发生。
6.建立高端机构,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中国教育科学院,从全国遴选教育家级的院士,给予最高荣誉,对包括教师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进行更高水平的研究和谋划,使中国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既有话语权,又有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