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赵国祥书记人大代表提案建议:关于制定心理师法的议案

发布者:徐亚萍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20

关于制定《心理师法》的议案

[案由]

国民心理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个人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安全。极端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带来严重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讲话都强调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的行业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卫健委等22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卫健委等10部委联合颁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已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出了指导思想、远景规划和实施意见。但相应配套法律、法规,特别是提供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法律保障还缺乏,例如心理师法,这无疑不利国家出台的各种意见方案的执行。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我国亟需尽快出台《心理师法》。

[案据]

()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问题严峻

我国国民心理健康问题高发。2009年英国《柳叶刀》杂志报导费立鹏等的中国四省(山东、浙江、青海、甘肃)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中国有1.73亿各类心理障碍患者,人群患病率高达百分之十七点五。其中得到精神卫生专业治疗的仅0.15亿人,不到10%。以此推算,1.58亿患者从未得到专业精神卫生治疗。另外,全国已登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81万人,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发展因政策法律限制而无法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均有心理治疗(师)相关法律。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出台《心理师法》,使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行业及(临床、咨询)心理师在专业人员培养、执业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均可以有法可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治疗与咨询人才数量严重短缺,质量堪忧。发达国家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与居民人口比例约为11500(以奥地利为例)。同比换算,我国需约86万同类专业人员。我国精神科执业医师只有3.34万人。在医疗系统工作、通过卫健委心理治疗师职称考试者不足1万人,无法满足民众的心理治疗需求。其他在学校、企业、社区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因无规范管理,人员资质,服务质量,及人员数目至今尚无从了解。发达国家许多由立法确认专业人员的培训、资质、服务管理要求,而我国在这几个方面均无统一标准;高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目前从业的人员许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与心理服务相关的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此法2012年颁布,20135月实施。此法首次将心理咨询与治疗纳入精神卫生领域并加以规范。但精神卫生法主旨是保障精神病人及精神疾病治疗与预防,涉及全民心理健康少,该法85条中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仅6条。且《精神卫生法》对心理治疗和咨询人员的限制多于赋权。例如该法规定“心理治疗师必须在医疗机构从业”,对此心理学界一直持不同意见。这样的规定从未见于其他国家的精神卫生法。此规定直接导致国内在大学、研究所和社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机构从业的心理工作者不能开展心理治疗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90%以上轻性心理障碍和日常生活心理问题需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解决。而该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遇到精神障碍者应转诊到医疗单位,而医疗单位的精神科医生及心理治疗师人手有限,无法满足众多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者。此外,因现行人事制度制约,医疗机构很难聘用心理学专业人员;除在医疗单位工作的心理治疗师之外,尚无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职称系列。在非医疗机构工作(例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缺乏工作合法性保障和发展晋升途径,严重影响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行业发展。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存在问题

我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职业资格认证、执业行为管理、生涯发展三方面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人社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从2003年到2017年(20179月人社部取消此项资格考试)约150余万人次通过此项考试获得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心理咨询师考试专业门槛低。仅经短期培训的众多心理咨询师未完成继续教育、实习与督导,绝大多数无能力从事专业工作;极少数从事相关工作者专业资质、服务工作质量等缺乏必要的监管。因没有法律保障和监管制度,滥竽充数者、真正合格者皆无法统计。

准入水准低,培训要求严重不足(国际上有关人员的培训要达到硕士、博士水平,且临床实习一年),持证者无后续管理(发达国家管理心理治疗和咨询人员类似医疗行业,需每隔2-3年重新登记,且要临床工作证明及继续教育学分)。近几年来,由于专业胜任力不足、伦理意识不足等原因,心理咨询师在从业过程中出现较多违反伦理甚至有违法律的行为,给寻求专业服务者造成二次心理伤害。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这类行为,并没有明确的针对性的处罚(如取消职业资格认证等),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立法及专业管理对我国心理健康专业领域作用

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发达国家均有心理治疗(师)相关法律。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出台《心理师法》,使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行业及(临床、咨询)心理师的管理有法可依,规范心理师资格证书、执业执照获取、执业要求、心理师管理、违法处罚等(从实践层面看,台湾的临床或咨询心理师基本等同于中国大陆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其心理师法公布后,台湾地区的高校人才培养、专业人员管理及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均有极大提升。

此外,人社部原有的心理咨询师属劳动技能系列,而发达国家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专业人员定位等同医学技术专业系列。立法可以保证专业人员由国家统一认证、统一管理,明确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为技术型系列而非劳动技能系列,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准确定位及职业发展指引方向,为大众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政策保障。

在目前无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国内心理学相关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尝试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为例,从2007年成立起制定了专业人员及机构标准与专业伦理守则,2018年对专业标准及伦理守则进行了修订。这样的规范管理能力获得了好评,专业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但是,此领域尚未建立行业协会,现有个学会或协会对行业的管理均缺乏强制约束力,管理范围也有限,亟需从国家层面以立法的形式进行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部署以及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立法的经验,是我国出台《心理师法》的基本条件,建议在《精神卫生法》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心理师法》。具体建议如下。

()《心理师法》其中包含的必要内容建议如下:

1.心理师的概念界定:包括临床心理师和咨询心理师,是指掌握临床或咨询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督导,正在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

2.心理师的从业资格和考试。

3.明确界定心理师的主管政府机构。

4.执业:包括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业务范围的界定;职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权利和义务;执业证书的获得和吊销标准以及停业和重新注册的规定。

5.行会:行会的性质,行会章程的相关规定;行会的权利和义务等。

6.心理服务机构:执照发放标准和条件;服务机构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服务机构的监管、停业与复业;收费;相关心理咨询和治疗法律文件的保存规定等。

7.相关政府机构对执业人员、心理服务机构的管理规则。

8.罚则:对相关从业机构、从业人员违反相关条文的处罚。

9.本法与其他相关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

()尽快制定过渡措施

法律出台前,国务院协调将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资格认定、管理等划归卫生行政部门管理;逐步过渡到由国家主管部门委托相关全国性学术组织如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负责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资格认定。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宏观管理、指导与监督。

()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成立全国性管理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行业协会,负责专业人员个别认证、专业人员培养体系认证,并强化对会员和机构的行业自律。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设立相关初、中、高级职称系列。

6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