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赵国祥书记人大代表提案建议:关于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建议

发布者:徐亚萍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24

关于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建议

[摘要]

心理行为异常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心理健康全覆盖全过程动态预警机制尚未建立,有限的心理卫生资源未能共享共用,普通群众和专业人士信息不对称,海量的心理行为数据未能增值。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有利于推动预警动态化、防治一体化、服务个性化和治疗精准化。建议完善心理健康数据交易和应用法律法规,重点扶持区域性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鼓励各单位采用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提供各类服务,大力培养心理健康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复合型人才。

[案由]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民众心理行为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六大类精神障碍加权12月患病率为9.3%,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对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监测预警需求急迫。然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动态预警机制尚未建立。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大数据日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有利于充分挖掘心理行为健康数据价值,实现各类数据共享联动、系统整合、深度发掘、实时追踪,推动心理健康服务防治一体化、预警动态化、服务个性化和治疗精准化。

[案据]

1.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日趋复杂多变,全覆盖全过程动态预警机制尚未建立。传统心理健康监测多是定点定时调查,样本有限,指标不多,数据追踪难,测试效率低。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有利于全面抓取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准确感知其发展态势,动态描述其变化轨迹,智能评估心理事件的发生风险,实现全人群覆盖、全天候监测、全过程追踪、全智能分析。

2.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资源无法共享共用。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但真正得到治疗的人数较少,抑郁症患者中仅有5%得到治疗。其重要原因是服务资源有限,分布不均,优质资源集中于华北华东一线城市,其他地区民众难以找到有职业胜任力的咨询师。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需求方和供给方互联互动,促使有限心理卫生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3.心理健康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无法实现科学决策。心理健康服务发展起步晚,行业标准不规范,监管薄弱滞后,一些“伪心理学”的服务混杂其间,缺乏科学证据的咨询方法充斥市场,违反行业标准和伦理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咨询需求、科学研究、临床应用、行业监管相互脱节。欧美国家借鉴网络平台实施循证心理健康服务为此提供有益借鉴。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有利于推动本土化心理健康循证项目的实施,借助网络平台,将服务人员专业技能、服务对象具体特性、研究者最佳证据、政府行业监督管理进行整合,推动需求与服务对接、科研与临床融合,实现行业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

4.海量心理健康行为数据分散割裂,未能挖潜增值。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全球第一,形成了海量、多样的心理行为数据。各种心理服务机构也采集贮存了大量心理测试和治疗数据。然而,因缺乏数据开放整合平台和法律法规保障,各类数据自成体系、分散管理,“数据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遍布,造成“信息沉寂”、无法增值。建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有利于实现政府、企业、医院、高校等各类数据互联共享、集约整合,协作开发、高效利用,真正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应用优势,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解决方案]

1.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心理健康数据开放、采集、复用、开发的法规政策,建立心理健康数据交易体系,加强对心理健康基础信息的安全保护,厘清心理健康数据拥有者、采集者、使用者的权责义务,加强对相关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完善各类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法律、政策和标准,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注册、评价及信息公开制度,让心理健康服务有法可依。

2.加强重点扶持。成立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委员会,研究规划、部署推动平台建设。重点布局、分层推进,依托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成立区域性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示范项目,带动平台建设整体推进。鼓励企事业单位对心理健康数据开放联动,打破数据壁垒。围绕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重点问题和关键技术,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3.推动成果应用。将国民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标准。政府将平台建设作为智慧型城市重要内容,积极采用心理健康大数据成果,科学研判民众心理态势,加强重点人群救助救济,防范化解风险因素,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采用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员工心理档案,实现重点人群动态预警和提前干预。鼓励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借助大数据平台,推广本土化循证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公开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证据,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4.强化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设置心理健康数据分析专业,创新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支持以跨校跨专业联合、国际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心理健康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复合型人才。加强资金投入,鼓励高校建立更新相关专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和基础设施,突出实践实训环节,推动各层级心理健康数据分析人才培养。

5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