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站建设的议案
[摘要]
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建设社区心理服务站是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社区心理服务站建设面临主要挑战是民众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心理卫生资源整体短缺、分布不均,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形式单一、内容狭窄,监管滞后,保障措施不到位。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服务站建设标准,完善资金政策等保障措施,整合现有资源,拓宽建设途径,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工作内涵,推动工作站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
[案由]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民众心理行为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六大类精神障碍加权12月患病率为9.3%,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站是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重要基石。
[案据]
1.普通民众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知识缺乏。大众心理健康观念有待提高,部分居民病耻感较强,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偏见不同程度存在,缺乏主动就医意识。公众普遍缺乏精神障碍防治知识,心理健康维护技巧不高。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庆公交坠江”等事件中,相关人员情绪调节技巧明显缺乏。
2.心理卫生资源整体短缺、分布不均。全国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不到3000家,精神科执业医师不到3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与民众需求相比,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缺口较大。现有资源集中于华北华东一线城市,其他地区多数社区缺乏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现有机构设施落后,条件较差。
3.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水平参差。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任职资格不明确,配备数量有限,基层单位尤其缺乏专业化人才。现有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背景单一,高水平和有专业胜任力的人才数量较少乃至空缺,继续教育机会不多,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从未接受过业务培训和督导。
4.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单一、内容狭窄。现有服务以知识宣传为主要形式,缺乏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以精神障碍和心理危机预防为主要内容,忽视心理健康促进;以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危机当事人和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对象,缺乏对普通民众和其他特殊群体的关注。不能满足居民个性化需要。
5.心理健康服务监管滞后、保障乏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完善,标准不明确。《精神卫生法》中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权限划分不明确,影响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开展。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疾病负担重,但多数地区尚未纳入医保。政府、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和社会服务机构力量整合度不高,协调机制不顺畅。
[解决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心理服务站体系化建设和规范化运转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党政一把手为社区服务站建设责任人,制定专项计划,将社区心理服务站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来谋划推进,将其建设成效纳入健康城市、文明城市等绩效考评体系。成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社区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实施服务站的建设。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服务站建设出谋划策。
2.完善保障机制。修订制定社区心理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社区心理服务组织机制、内容途径等,厘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界限权责。研究制定社区心理服务站建设标准,明确工作权责、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设施配置、考评管理等重点问题,推动服务站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价格政策,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费用纳入医保。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项,开拓基层心理健康服务筹资渠道,支持服务站各项工作开展。
3.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乡-村-社区的工作体系,将社区心理服务站作为基本立足点。拓展建设途径,通过社区自建、服务购买、共建共享等方式推进服务站发展。完善精神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的指导督导机制,整合心理健康资源较为丰富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力量参与服务站工作。建立服务站与精神专科医院的联动双向转介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打造社区心理服务站先进单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政策倾斜力度,明确工作人员任职资格、薪酬待遇、晋升发展等问题,吸引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加入服务站工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人才队伍。加强对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培训督导和继续教育。探索制定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政策,完善奖励机制,引导优质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参加服务站工作。加强和高校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等模式,重点培养一批符合社区心理服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5.充实工作内容。建立宣传、评估、教育、预防、咨询和干预“一站式”社区心理服务站。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作为工作发展起点,构建网络、自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全方位宣传平台,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建立居民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心理调查和测试,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精神障碍的早期预警、登记报告、救助救治。大力开展各类生活工作、职业发展、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咨询服务。积极开展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制定心理危机事件预案,做好社会事件发生中的心理疏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