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赵国祥书记人大代表提案建议:关于加大中央对中西部地方大学支持力度的建议

发布者:徐亚萍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15

关于加大中央对中西部地方大学

支持力度的建议

[摘要]

加大中央对中西部地方大学支持力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方高校在经费、师资、条件、平台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亟待中央政府予以支持破解。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中央政府有支持的责任,财政能力的增强则为其支持中西部地方大学提供了可能性。建议强化精准支持,争取政策效益最大化;强化财政支持,实现转移支付常态化;强化人力支持,促进队伍提升系统化;强化基础支持,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

[案由]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早在2012年就旗帜鲜明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今年2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当前,由国家重点支持的“双一流”高校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急先锋作用,但“双一流”高校只有137所,仅占我国1243所本科高校的十分之一强,绝大多数高校是靠地方财政支持的大学。可以说,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我国地方高校发展总体呈现“东部较强,中西部较弱”的不均衡不充分的典型特点,因此,中西部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薄弱之处。在国家层面,既需要一手扶强,推进“双一流”建设,也亟待一手扶弱,加大对中西部地方大学的重点支持,以带动地方高校整体提升。

[案据]

在从以量谋大的外延式发展到以质图强的内涵式发展转型过程中,中西部高校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需要中央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予以破解。

1.办学经费来源单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是中西部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的两大主要来源。2017年的相关数据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本年度全国普通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平均为20298元,生均低于15000元的8个省,都在中西部地区。

2.师资力量整体不强,学科领军人才匮乏。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相关数据为依据,将中部某教育大省地方高校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对比发现,前者的博士学位教师、正高职称教师和海外经历教师比例分别比后者低了24.4%12.5%27%。由于工资待遇、科研经费、生活环境等的较大差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学术领军人才大多汇集在部属高校和东部地区高校。与此同时,中西部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3.育人能力需要提升,平台支撑有待强化。第四轮学科评估数据显示,“双一流”建设高校,尤其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国家精品课程数、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及“马工程”教材数、赴境外学习交流学生数以及来华学习的境外学生数等方面,相对于同类型地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同类高校优势明显。另外,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高端智库以及研发团队大多集中在部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西部地方大学则缺乏能够有效支撑人才培养和学术生产的高级别学术平台。

[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需要承担供给责任。地方高校受益范围以所在区域为主,所以地方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高等教育受益具有外部性,中西部地方大学更是如此,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对其进行适度补偿。另外,当地方政府因为区域经济状况保证不了均等化、最低水准公共服务时,高一级政府就有责任给予帮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分税制改革的推行,极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为加大力度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可能。

1.强化精准支持,争取政策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人口压力大、经济欠发达省份地方高校的政策倾斜;鉴于“双一流”地方高校已经得到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双重支持,建议国家加大对关涉教育、农业、医疗等国计民生的中西部其他地方大学的支持力度。

2.强化财政支持,实现转移支付常态化。中央政府应积极引导经济发达省份的地方政府主动承担起区域内地方高校财政投入责任;对中西部地区高校,中央政府则应该集中财力与地方政府按比例共同履责。分类探索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常态化机制,可以考虑在前者中增设“高等教育转移支付”;在后者中针对地方大学特殊需要进行专项补助。

3.强化人力支持,促进队伍提升系统化。实施中西部地方大学人才提升支持计划。引导“双一流”高校在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合作研究、访学进修、协同创新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方大学提升教师素质;实施中西部地方大学教师海外研修工程,提升国际化水平;建立规范有序的高端人才流动制度,鼓励部属和东部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地方大学挂职、兼职或就职;学术领军人才项目评审中向中西部地方大学倾斜。

4.强化基础支持,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2期工程。大幅提升入选高校人才培养基础条件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解决硬件和软件掣肘。在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精品在线课程、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国际合作办学以及即将实施的“双万计划”“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师范专业”等项目上,向中西部地方大学倾斜,引导其落实人才培养基础地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