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
关于加快推进师范院校“再师范化”的建议
[摘要]
在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师范院校选择走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得在提升实力的同时,也陷入了“去师范化”困境,师范生培养质量明显下滑。受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冲击,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和综合评价亟待提高。全面振兴教师教育,主体和关键还在于师范院校,特别在于师范院校的“再师范化”。加快推进师范院校“再师范化”,必须强化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明确战略方向和工作重点,加大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
[案由]
本世纪初,随着传统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全国师范院校纷纷迈上了综合化发展的道路,这客观上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使其陷入了“去师范化”困境,遭受了越来越多的诟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五部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先后颁布,全国师范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全面振兴教师教育的背景下,众多师范院校开始抢抓政策机遇,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再师范化”成为新时代师范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案据]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先后出台配套文件和政策,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但从全国师范院校的发展状况来看,教师教育振兴在面临宝贵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挑战。
1.去师范化现象比较严重。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全国47所师范大学中,明确定位为综合性大学或高水平大学的26所(55.3% ),定位为综合性师范大学的6所(12.8%),定位为师范大学的15所(31.9%)。办学定位上的综合化致使师范院校有“师范”帽子,没有师范特色的现象较为普遍。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师范院校增设的专业大多为非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主要体现在非师范类学生上,这逐渐降低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主业地位。
2.师范生培养质量明显下滑。有学者对9所“211”师范大学新生生源质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6年到2016年十年间,9所师范大学新生高考加权分数分值从86.7(当年北京大学为100 )下降到了68.6(当年清华大学为100),降幅为20.9%。师范院校综合化追求使其在师范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的传统习惯被逐渐放弃,同时又缺乏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优势的有效学习,导致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3.社会认可度和综合评价亟待提高。受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的双重影响,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生往往囿于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迁移能力弱于综合性院校学生。部分重点中学更愿意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教师。有数据显示:一些全国知名中学近年来录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新教师,90%以上是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研究者对全国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师范处和基础教育处处长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毕业生很好地满足了本地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仅占5.26%。
[解决方案]
1.强化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综合性大学固然有其生源质量好、学科门类全、培养水平高的优势,但广大师范院校在百年师范传统中所涵蕴的师范文化、所构筑的学科专业优势、所形成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所积累的社会资源和渠道等,都是综合性大学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化发展为师范院校实现高质量教师教育使命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因此,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主体和关键还在于师范院校,特别是在于师范院校的“再师范化”。
2.明确战略方向和工作重点。一流大学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在于有特色,并把特色发挥到极致。“再师范化”的战略方向
是综合化的简单转向,而是要在综合化的基础上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是基于历史传统和时代需求重新塑造师范教育特色。我国当前的47所师范大学中,除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外,其余41所地方师范大学均为省属重点大学,是省域内师范院校的领头羊。建议以“再师范化”为基本要求,重点建设一批标杆地方师范大学,突出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
3.加大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的行动计划已经就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非常强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举措。在师范院校“再师范化”进程中,建议教育部等部门在给予最大限度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在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高水平师范教育基地、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申报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加教育博士硕士招生指标、扩大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给予适度的倾斜。
4.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建立健全推进师范院校“再师范化”的体制机制,引导和督促相关师范院校传承和弘扬百年优秀师范教育传统,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形态、新学习方式等挑战,围绕培养目标和素质标准设计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与管理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做出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