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赵国祥书记人大代表提案建议:关于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建议

发布者:徐亚萍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16

6


关于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

建议


[摘要]

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而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是关键抓手之一。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需要在教师资格、政策供给、组织重构和评价机制上综合发力。

[案由]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畅通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终身受教育的渠道与途径。

[案据]

1978年至今,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严峻问题。比如,高校教师发表不当言论现象时有发生;博士教师“只会搞科研、写论文,缺乏教育教学基本训练”的情况十分常见等。上述问题困境既反映了高校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也暴露了在职继续教育体系的缺陷。

1.政策制度供给迟滞落后。1980年教育部下发《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接受进修教师工作暂行办法》;1984年又出台了《高等学校举办教师进修班的暂行规定》;1986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1989年,国家教委又提出试办骨干教师进修班;1992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各级高师(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建设的意见》;1996年,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1997年又专门针对新进教师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也构建了当时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体系。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高校教师数量激增,学历层次也普遍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矛盾也有了新的变化。原有的政策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亟待重新建构。

2.教师发展组织功能弱化。1986年《关于建立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和培训点的通知》和1992年《关于加强各级高师(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建设的意见》两个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形成了由2个国家级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6大区中心(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31个省级中心和70所重点高校培训基地构成的高校教师师资培训组织体系。但调查发现,这些高校师资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越来越少,许多培训中心或基地基本处于停摆状态。从高校自身来说,教师发展中心独立性不强,有的挂靠在人事处,有的挂靠教务处,甚至少数高校没有设置教师发展中心。另外,“两没完全到位”问题较为突出,即人员配备没完全到位、经费预算没完全到位。一些高校基层教研室改为研究所建制,大多数高校基层教研室组织虽然存在,但功能逐渐弱化。

3.高校评价机制片面趋同。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我国高校师资面临着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双重压力,国家采取的基本策略是“以评估手段促整体,以项目工程抓高端”。教学评估成为国家倒逼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师资数量、学历职称、科研情况等可量化指标成为评价的重点,师德信仰、教育教学素养等质性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系列人才工程的实施,一大批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带动了高校发展。但是统计发现,80%以上的高端人才集中分布在“985”和“211”高校,而且高端人才遴选考核基本聚焦科研创新。从高校内部来说,重引进,轻培养;重学历,轻素养;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较为明显。由于评价体系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教师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差异性要求与制度安排得不到充分体现。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具体思路为:

1.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把好入职发展关。实行以训代考制度,科学设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实施方案,将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高校教师行为规范、立德树人要求、课程思政原则、教育教学技能等主题内容作为培训的必修课程。做到课时上有保证、管理上有要求、考核上有标准。将获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作为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前置条件,把好岗前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双重关口,将获得教师资格作为促进专业发展的首要途径。

2.重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把好顶层设计关。8090年代出台的高校教师进修、培训、访学等系列政策制度进行废、改、立,充分吸收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继续教育的有益政策经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教师发展规律以及大学生成长规律,以分类治理为理念,以差异发展为原则,以适应高校多元职能为指向,科学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谋划,重构新时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治理体系。

3.优化教师继续教育组织架构,把好组织功能关。对国家前期布局的高校教师培训基地进行全面评估、改造、升级。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充分考虑基础条件、区域分布、高校分类、特色优势等因素,重新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培训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形成国家级——区域性——学校三个层级的组织体系。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和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机制建设,强化功能、办出特色,使之成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实现终身发展的载体与平台。

4.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机制,把好综合评价关。坚持以分类评价引导差异发展原则。由于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的学校定位、大学功能等均有差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不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也要有所差异。坚持多元评价引导综合发展原则。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这也决定了优秀的高校教师的素质应该是综合的。高校应该建立综合化的考评指标引导广大教师全面提升自我,适应立德和树人、教书和育人、教学和科研的多元需要。

5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