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赵国祥书记人大代表提案建议:关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力度的建议

发布者:徐亚萍发布时间:2022-11-02浏览次数:18

2


关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力度的建议


[摘要]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工作,近年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引导和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西部高校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吸引力差、布局不合理、整体实力不强等问题。建议国家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中西部高校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和人才支持,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高水平、有特色大学建设。

[案由]

中西部地区拥有全国超过80%的土地和超过50%的人口,但在全国高等教育版图中,中西部地区高校的表现相对落后。“十二五”以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实施了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设工程,开展了对口支援中西部活动,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方案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吸引力差、布局不合理、整体实力不强等,仍然是中西部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案据]

当前我国中西部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财政投入有限,办学经费不足。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经费有所增长,但与东部地区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以生均经费为例,从2009年到201810年间,全国生均经费的年均增长率是14.5%,中西部地区有20个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高校生均经费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从生均经费的数额来看,2018年东部地区高校和部属高校生均经费2.5万余元,而中西部地区大多高校只有1.2万元左右,还远远不能满足改革发展的需要。

2.师资力量薄弱,领军人才匮乏。由于工资待遇、科研经费、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近年来的“挖人大战”,东部地区高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2018年,江苏省高级职称教师有56375人,而甘肃省仅13135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学科领军人才也大多汇集在部属高校和东部地区高校。近两届(2017年、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中,中西部地区高校入选人数仅有47人,是全国入选总人数(不含外籍)的17.6%,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增选院士数仅为6人。

3.学校实力不强,总体布局不优。中西部地区高校综合实力相对不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校获得A类学科数分别占70.72%19.99%9.29%。截止20195月,全国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3个,中西部地区只有60个,仅占总数的23.7%。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中,中西部地区只有46所,且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其他大多数省份只有1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解决方案]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支持力度。

1.强化政策支持,争取政策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高校的政策倾斜力度,有效解决中部“盆地塌陷”问题。鉴于“双一流”高校已经得到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双重支持,建议国家加大对关涉教育、农业、医疗等国计民生的中西部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协调相关省份,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在做好部省合建工作的同时,扎实推进省部共建工作。

2.强化财政支持,实现转移支付常态化。中央政府应积极引导经济发达省份地方政府主动承担起区域内地方高校财政投入责任。对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建议中央政府集中财力与地方政府按比例共同履责。分类探索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常态化机制,可以考虑在前者中增设“高等教育转移支付”,在后者中针对地方高校特殊需要进行专项补助。

3.强化人才支持,促进队伍提升系统化。在国家层面,应进一步从政策导向上给予中西部地区高校更多支持。实施“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人才队伍能力提升专项”,引导“双一流”高校在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合作研究、访学进修、协同创新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提升教师素质。实施中西部地方高校教师海外研修工程,提升国际化水平。建立规范有序的高端人才流动制度。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合作共建高级别学术平台。在学术领军人才项目评审中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倾斜。

4.强化分类指导,推动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建议出台《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和指导,可设立“中西部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专项”,鼓励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依托自身学科和专业特色,扎根并服务于国家及所在区域的多元化需求,以不可替代的办学特色来加快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的建设,走“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道路。

4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