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打造“一省一标杆”地方师范大学的建议
[摘要]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事业在迎来改革发展春天的同时,也面临着历史欠账多、现实冲击大、举措落地慢等严峻挑战。在全国教育经费总体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在每个省市自治区遴选1-2所基础较好的地方师范院校,重点打造一批标杆地方师范院校,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水平,全面开创教师教育振兴良好局面,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的独特贡献!
[案由]
当前,高师院校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相关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提出了要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政策举措的有限覆盖和高师院校的数量众多之间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了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质量。如何在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振兴教师教育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
[案据]
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各省市自治区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教师教育事业在迎来改革发展春天的同时,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1.历史欠账多,教师教育任重道远。本世纪初,随着传统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全国师范院校纷纷迈上了综合化发展的道路,这客观上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使其在师范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的传统习惯被逐渐放弃。众多师范院校尽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没有带来根本性改变,单一学科培养、分科教育模式固化、学生适应性不强、社会认可度下降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任重道远。
2.现实冲击大,人才培养面临挑战。受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的双重影响,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生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迁移能力弱于综合性院校学生。部分重点中学更愿意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招聘教师。有数据显示:一些全国知名中学近年来录取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新教师中,90%以上是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有研究者对全国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师范处和基础教育处处长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毕业生很好地满足了本地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仅占5.26%。
3.举措落地慢,振兴行动亟待加速。近两年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师德养成教育、教师培养层次提升、乡村教师素质提高、生源质量改善、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等逐步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重大举措迟迟没有落地,政策红利得不到及时发挥,如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等;二是相关举措落地过程中,实践经验少、总体覆盖面小、缺乏有效的引领示范,一些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稳中有升,但绝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既没有机会充分享受相关政策红利,也没有相关经验模式可以借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亟待加速。
[解决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教师教育事业振兴,在全国教育经费总体有限的情况下,建议集中优势资源,每个省市自治区遴选1-2所基础较好的地方师范院校,重点打造一批标杆地方师范院校,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1.全面遴选标杆院校。充分考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师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坚持做强做优的基本原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就为各地遴选出1-2所基础较好的师范院校,支持其建设标杆地方师范院校,全面打造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为教师教育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全面确保政策覆盖。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尽可能地统筹整合相关资源,切实加大对标杆地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实现包括国家级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等在内的所有重大举措对其全覆盖,确保其能够享有充足的政策、资金、项目等红利,为教师教育振兴提供充分保障。
3.全面指导改革创新。引导和督促标杆师范院校传承和弘扬百年优秀师范教育传统,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形态、新学习方式等挑战,围绕培养目标和素质标准重新规划和设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与管理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教师教育振兴练就过硬实力。
4.全面强化引领辐射。要求和督促标杆师范院校全力打造一流师资、一流生源和一流软硬条件,提炼形成可学可仿可借鉴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工作规程和实践经验等,引领、辐射和带动其它师范院校整体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教师教育振兴开创良好局面、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