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国祥为黄河流域9省呼吁,打造教师教育“一省一标杆院校”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强调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核心在教师。当前,黄河流域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资源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振兴黄河流域教师教育的重大课题和当务之急。”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赵国祥向记者表示。
今年,赵国祥代表将带着7份议案和建议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注意到,9份议案中有4份都与推进教师教育有关,尤其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赵国祥调研和思考得更多。
赵国祥告诉记者,我国有9所师范院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7所。黄河流域总共9个省份,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1/3,有31所师范院校,占全国师范院校的1/3,但仅有1所师范院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黄河流域教师教育体系整体优势不明显,标杆型师范大学数量不足,与黄河流域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支持体系不相匹配。
此外,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借合并、升格和转型之机也变成综合性高校,甚至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以河南省为例,2000年共有公办本专科师范院校15所,在校师范生4.23万人,到了2017年因合并升本和转型等原因,本专科师范院校锐减至9所,而招生师范专业的本专科学校则有20多所,在校师范生增加到了20.51万人,形成了巨大的供需差。
“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相关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提出了要支持各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政策举措的有限覆盖、师范院校“去师范化”、中西部塌陷发展不均衡、教师教育体系结构不优等原因,影响和制约了黄河流域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质量。”赵国祥说。
因此,他建议,直面黄河流域9省师范院校数量多,但发展整体滞后的现实,加快构建黄河流域地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建立黄河流域教师教育的协同管理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建立黄河流域师范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以此借鉴一流师范大学的改革发展举措,整体提高黄河流域师范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此基础上,赵国祥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力度,打造黄河流域教师教育“一省一标杆院校”,充分发挥标杆院校的排头兵、领头雁作用,引领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振兴。一方面,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建设标准、专业办学标准和师范生培养标准,以给予标杆院校足够的办学经费和自主权,努力把标杆院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学院),由9所标杆院校辐射和引领整个黄河流域31所师范院校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以配套,在沿黄九省没有“双一流”师范大学的省份,分别遴选建设1所一流师范大学、10个一流师范专业进行重点支持,统筹布局“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