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水,哗哗流;不是泉,喷个够。地下有,海底有,它能催得马达开,建设祖国跑前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没错,是石油!它功能多样,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六一儿童节前夕,河南师范大学“红孩子学校”第十一次集体备课会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本科生邱蕴围绕红色故事“我为祖国献石油——‘铁人’王进喜”娓娓道来,以极富“儿童化”的语言,向一线名师展示最近的备课成果。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少年儿童运动10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创立‘红孩子学校’、打磨100节优质的“儿童红色故事课”的初衷,就是为了献礼共青团百年华诞、献礼少年儿童运动100周年。”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立超副教授说。
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少年儿童群体具有认知结构尚不成熟、知识储备尚不充分等特征,也是启迪心智,信仰养成的关键期,如何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满足童趣与识趣,激发他们从小在心里扎根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孩子学校”成立于2022年1月,以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师范大学)、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河南师范大学)和河南省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为依托,以学院师范专业本科生为课程产出主体,致力于讲好“儿童化”红色故事,建设“儿童化”红色故事与思政课程学校,引导青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造富有儿童特色的“思政课”品牌,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一节优质‘儿童红色故事课’的出炉,要历经‘三报告三筛选’的打磨考核。即一轮申报选题、筛选课程方向;二轮模拟试讲、筛选内容优劣;三轮终讲打磨;筛选细节疏漏。”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师范大学)负责人马福运教授介绍说,“课程的打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定期邀请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名师,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对我们课程的质量严格把关。”“红孩子学校”先后邀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师蒋梦博士、伊犁师大附小副校长喜金花、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中学党委书记朱红春、牡丹江师范附属小学高级教师杨坤、“湖南郴州邓静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长春市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马龙、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教育局倪舟燕等全国各地一线名师参与指导“红孩子学校”的备课研讨,为提升课程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红孩子学校’的授课实践经历,改变了我对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的认识”,“红孩子学校”讲师团成员何冰冰如此总结她的实践感受,“作为一名师范生,‘红孩子学校’给我提供了一个平台,我逐渐认识到,以大学生的思维讲述红色故事很多时候不能吸引中小学生。只有贴近孩子们的思维、了解实际学情,充分细致地准备前期工作,才能更受学生欢迎”。“红孩子学校”讲师团成员张博悦谈到,“在试讲过程中,参与磨课点评的老师都是一线名师,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很强,三言两语就能抓住人心,这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语言表述的匮乏与不足,并不断地改进提升”。
据悉,“红孩子学校”自成立以来已举办集体备课研讨会11次,打磨精品儿童红色故事课程40余节,先后走进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新乡市新一街小学、振中小学、张堤小学等开展课堂教学,其中《半条被子的温暖》《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一把旧藤椅上的400多天》等课程内容深受小学生喜欢。“听完这节课,我更加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它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不负胸前飘扬的红领巾!”一名来自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七年级的少先队员满怀深情地向讲师团成员交流自己听课后的感悟。
“今后,‘红孩子学校’全体成员将着力提升师范生基本素质,打磨更多优质红色故事课程,走向更多的中小学课堂,让生动的红色故事成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占峰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