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河南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二)

发布时间:2019-07-16浏览次数:3236

青春奉献乡村振兴 实践助力脱贫攻坚

——未来学院“奋进新时代,逐梦好未来”挂职锻炼实践服务团纪实

711日,未来学院“奋进新时代,逐梦好未来”挂职锻炼实践服务团奔赴汤阴县各乡镇,协助当地基层干部开展贫困户帮扶工作。

韩庄镇: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来,这边是我们的一户帮扶对象。”汤阴县韩庄镇扶贫帮扶负责人说道,“现在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意义重大,现在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更应该加把劲,早日帮助他们脱贫。”

来到韩庄镇王佐村,扶贫标语随处可见。在入户走访中,实践队员了解到王佐村近两年进行了产业扶贫,镇政府为贫困村民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郑俊娥一家就是扶贫工作的受益者,在走访过程中,郑俊娥激动地说道:“家庭医生每个月都到家里几趟,身体不舒服时可以给他们打电话,还在家里给我们放了一些家庭常备药。在党和扶贫干部的帮扶下,俺家里的生活条件慢慢改善,三个女儿也都有学上,感谢国家的政策。”

深入基层一线,助力扶贫攻坚。通过亲身帮扶,团队成员亲身体会到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也近距离感受到了广大扶贫干部的奉献精神。“通过这次下乡扶贫,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信念。”未来学院实践队员谷傲婷说道。

任固镇:绝知此事要躬行

任固镇目前仍存在困难群众,在村、镇、县、市四级的立体扶贫体系帮助下,他们的生活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正稳步推进。

“帮扶干部要多走访,到贫困户家里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对贫困户进行帮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任固镇党委副书记翟红强向帮扶干部们强调道。在当地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与汤阴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当地已脱贫户、稳脱贫户、未脱贫户开展实地调查。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政府今年帮俺们家新安了大电视,看嘞可清了。”张爷爷热情地向实践队员们说道。实践队员与扶贫干部一道进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入户扶贫,扶贫干部在与实践队员交流经验时说道:“就跟今天一样,我们经常到贫困户家里面去,有的老人不认识字,我们就会给他们讲解现在的政策,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国家一直惦记着他们。”

据了解,一大批任固镇贫困人口已脱贫成功。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落下,用青春奉献祖国的扶贫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躬身践行,是青春最动人的篇章。

宜沟镇:扶贫攻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也就慢慢脱贫了。政府实施脱贫攻坚战,扶贫政策真正的帮到了咱贫困户,大伙很感激。”稳脱贫户张素珍对队员们说道。在张家庄村中还有不少像张素珍这样的稳脱贫户,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们的生活条件正一天天变好。

实践队员跟随扶贫干部挨家挨户对已脱贫户、稳脱贫户和未脱贫的村民进行信息核对与更新。“对于很多贫困户来说,他们脱贫的当务之急在于抓住政府给予的机会。只有他们认识到这个机会的重要性,才能有机会过上小康生活。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未来学院实践队员郭孟珂说道。

进入汤阴,未来学院“奋进新时代,逐梦好未来”挂职锻炼实践服务团实践队员怀揣着工作热情,致力于基层扶贫一线,在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奉献乡村振兴,实践助力脱贫攻坚,谱写青春华章。

(未来学院 张雪柯)

  

  

满怀热血,无愧初心——物理学院“追寻初心之路,学习逐梦之旅”调研团

走进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引领教育学生在切实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伟大发展成就中坚定“四个自信”,711日上午,物理学院“追寻初心之路,学习逐梦之旅”调研团一行13人在王丹云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调研学习。

寻访革命旧址地,点燃激扬青春梦

迎着朝阳,实践队来到了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大礼堂,其门首上方嵌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十四个楷书金字,整个礼堂显得庄严肃穆。实践队员一边欣赏庄严的大礼堂,一边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111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谢家祠堂(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隆重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会还通过了各种法令、条例以及各方面问题的决案,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选举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项英、刘少奇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实践队员们认真观看了大礼堂内的每一件物品,了解党的发展历史。从嘉兴南湖上的燎原之火开始,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品质,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满怀敬意祭英烈,坚定决心报祖国

13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塔,五角形的塔座,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了一粒粒小石块,塔座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题词。纪念塔的树立,不仅是纪念为共和国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更是为了铭记无私奉献,英勇无畏,不惧艰难的红军精神。纪念塔正前方的地上写着的“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与纪念塔默默相对,诉说着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与怀念。实践队成员表示,还没踏上这条路,便已心潮澎湃,当抬起庄重的脚步向前迈进时,每一个成员深知,这踏上的不仅是一条路,更是先烈们的难凉热血,是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进程。

一寸山河一寸血,寸寸山河埋忠骨。队员们纷纷表示,身为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红军精神,时刻意识到当今稳定富足的生活是先烈们前赴后继的牺牲铸就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敢担当

实践团队走到毛主席故居门前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故居是一个简单的木制阁楼,队员们冒着雨水踏进阁楼,仿佛踏了那段翻天覆地的历史,木板发出“吱呀”的声音,吱呀,吱呀,传遍静静的沙洲坝。

冷风穿堂而过,提灯照亮前路。轻推房门,环顾四周,一床、一桌、一盏马灯、一顶斗笠、一个陈旧的文件箱,实践队员目不转地盯着这些物品,细细探寻毛主席的足迹。实践队员静静地站在故居庭院中,感受毛主席当年挥斥方遒、激扬文字、勾勒蓝图的雄伟姿态。工作人员将毛主席在瑞金的往事细细道来,实践队员听后热泪盈眶,驻足良久。

访完故居后,一走出大门,实践队员们就被故居边的大樟树吸引­——那是一棵千年樟树,盘根错节,一个炮弹卡在树残破不堪的左半边,而树的右半边枝叶繁茂、郁郁葱葱。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棵老樟树用他的身躯托起从天而降的炮弹,拯救了毛主席,拯救了襁褓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满腔英雄爱国血,风雨砥砺知初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建国70周年成就调研中国行的调研学习,给队员们补充了更多的营养和力量,无论是创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陈嘉庚先生,还是“弃医从文”用文字挥斥方遒的鲁迅先生,都让队员们感受到了这片红色圣地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发达的坎坷历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才有了现今中华子孙和平稳定的生活。当代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以此次调研为契机,从行动上、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勤加修炼,不断自我充电,自我成长,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用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物理学院 宋文豪 王丹云)

  

  

传承红色基因 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调研服务团实践纪实

锦绣山河梦,七十华诞情。近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不忘初心使命,共筑裴寨振兴”调研服务团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高唱红色歌曲,传承红色基因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孩子们嘹亮的声音响彻学校上空,吸引过往村民驻足聆听。711日上午,“不忘初心使命,共筑裴寨振兴”调研服务团实践队员教裴寨社区明德小学的孩子们高唱红歌。

红歌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从小培养爱国情怀具有很大的熏陶作用。“我们教孩子们唱红歌,就是想让他们知道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他们从小知道要爱国家、爱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践队员周川说道。

除了《歌唱祖国》外,队员们还教给孩子们《我和我的祖国》《打靶归来》等红歌。孩子们满怀激情,认真学习,课堂氛围十分浓厚。此外,队员们还给孩子们讲述了所教红歌的创建历史背景,以及创作时所涌现出来的革命人物事迹。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精神力量

“老师,今天我们要读什么书呀?红色读书会是什么啊?”孩子们疑惑地询问支教队员陈若冰。“你们一会就知道啦,就请拭目以待吧。”队员陈若冰神秘地说。710日下午,调研服务团在裴寨社区明德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举办红色读书会,让孩子们了解红色故事,培养爱国情怀,感悟精神力量。

“大家下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水缸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啊?”一听到要讲故事,孩子们的热情立刻被激发出来。“沙洲坝的杨大娘每次浇完菜挑水做饭,都发现水缸里的水是满的。大家猜猜这是谁做的呀?”支教队员一步步地引导孩子们自己向下探索。

“是隔壁家的小孩子”“是军人叔叔吧”孩子们踊跃回答道。支教队员耐心向孩子们解释:“这是一位穿着红军制服的人,他就是毛主席,平时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注百姓们的生活。大家遇见别人有困难,也要帮助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开阔视野,也有利于播下互助友善的种子,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实践队长万通说。

倾听党员故事,发扬红色精神

“我22岁入伍去部队当兵,第二年就入党了……走吧,咱回家说。”78岁高龄的裴寨社区党员邵泽春热情邀请队员一同到家里时说。711日上午,调研队员在裴寨社区对于建国70年以来的可喜变化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的老党员邵泽春虽然一头白发,但身体硬朗健康,和调研队员们有说有笑,“俺当年去部队的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可苦,吃的都是窝窝头和高粱面,现在能吃饱也吃的好,好面咱都经常吃,时候也去早餐店买点儿”。随着社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老人家经常会出门散步,也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

热情的邵泽春在自己家中结合亲身经历,与调研队员们畅谈建国70周年以来的可喜变化。老人家回忆起从当年在部队给家里写信、住土房子、点煤油灯到现在的手机电话、住房条件的改善、出行用电的便利、生活电器的添置以及养老服务的完善。“这都离不开裴书记的努力。”老人家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

如蒲公英一样散落各地的点点红色星火,彰显华夏儿女赤子之心。七十年波澜壮阔,七十年神州激荡。调研队员秉承一颗初心,助力于红色基因的种子散播在村间。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骆贺敏)

  

  

青山有幸埋忠骨 苍松拱卫护孝魂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建工作数字档案建设实践调研团赴许世友故居开展调研工作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711日上午,“重走红色圣火路,传承数媒文化风”党建工作数字档案建设实践调研团全体成员赴将军故里瞻仰许世友,去探悉这位“布衣将军”的传奇人生。

抵达目的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许世友将军故里” 这几个红色大字的石碑。走进“忠孝全”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组浮雕,它们是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的情景再现,战场征敌的热血场面跃然浮现在眼前,气势磅礴,令人心生敬畏。

走过浮雕,一座许世友将军雕像立在广场中央,神情庄严肃穆,见者屏息致敬。此刻广场人流不息,但并未闻人言,仿佛连草木山石都凝而不语。穿过回廊溪流,队员们来到了许世友将军的故居。屋内陈设简单,许将军卧室只一床一桌一椅,父母卧室只一张孤零零的大木架床,厨房只设一座熏黑的灶台与一架舂米的器具,正堂摆有斗笠、蓑衣和织布机等物。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表现出将军生活的艰苦朴素。

跟随解说员,队员们来到了许世友将军的墓地。在解说过程中,讲解员提到:“在许世友将军的灵柩中有三件随葬品,一是两瓶茅台、二是两把手枪、三是一张一百元人民币,其代表十全十美,实实在在的意思”。后人说道,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这样许世友将军走到哪里就都不会害怕了。许将军曾说过“活着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在他的墓旁便是其父母之墓。后人称其“唯大英雄能行忠孝,有奇勋业自壮山河。”

通过为期一天的参观调研,队员们感受颇多。当代青年应做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新时代青年;应做勇于担当,争担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星光不问赶路人,建设富强中国,当代青年永远在路上。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孔 迪)

  

   

“光荣之家”一代人的荣光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红色先锋”基层宣讲团拜访光荣退役军人纪实

711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红色先锋”基层宣讲团成员在弘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振中的带领下,前往光荣退役军人住所为他们颁发并悬挂光荣牌。

闪闪光荣牌

光荣牌上标有“光荣之家”四个大红字,下印有长城暗纹,虽然朴素,但是它承载的意义却是非凡的。这块小小的牌子上,承载着英雄烈士、革命军人的感人故事,凝聚着军人们强军兴国的赤诚之心。它既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象征,也是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党和政府给予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的崇高荣誉。

铮铮铁骨义

仝子英老先生、贾平宝老先生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倾力奉献过的退伍军人。仝子英老先生已经69岁高龄了,由于早年参加战争落下的旧疾加上年龄大听力退化,老人已经听不太清楚了,但看上去依然精神饱满。老先生虽年事已高,但依旧声音洪亮,体格硬朗,同时还保留着自己在军队里的一些习惯,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不改军人本色。宣讲团成员详细询问了老先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并叮嘱老先生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保重身体。在得知要拍照的时候,老先生坚持要自己走进房间更换衣服,并双手捧着“光荣之家”的牌子,进行合照。遗憾的是,贾平宝老先生因事不在家,宣讲团成员只进行了牌匾的悬挂工作。

拳拳岁月情

这次走访老党员活动让参与的宣讲团成员感触颇深,宣讲团成员吴幽谈到:“这是我第一次去拜访老党员,尽管老人家已经快七十岁了,但依旧行如风、坐如钟,有着不输年轻人的精神。老一辈的党员同志的事迹让我们感触良多,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优良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其他同学也表示要将从老党员身上学习优良传统,并将其带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光大,让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为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一方面是对军人家庭政治荣誉和牺牲奉献的肯定,是社区党委做好双拥工作的生动实践,体现着社会对军人军属的尊崇关爱,另一方面,有利于宣讲团成员们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紫婷)

  

  

植文化土壤 承千年精粹

——外国语学院“助力乡村•青创兴豫”莫沟村调研团实践纪实

710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助力乡村·青创兴豫”调研服务团第一支队来到了孟州市莫沟村进行实践调研。团队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切入点采访了当地居民苗建民,并且参观了苗家小院和最美窑洞图书馆。

乡愁一泛,思念千波

“听到搬迁的消息,我的心情是十分糟糕的。”苗建民的目光从团队队员那里转移到他眼前的桌子上,他紧握着双手叹息道。“村子,毕竟是自己的根,而且城市里高楼邻里之间的生活,和村里之间是不一样的。后来我得知村子要搞美丽乡村建设,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同时我也很感谢政府帮我留住了家。”苗建民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在他看来,乡愁就是小溪里孩童摸鱼捞虾,妇女洗衣洗菜,傍晚的炊烟袅袅以及夜晚的“蛙声一片”。跟着苗建民的描述,实践队员的脑海里也呈现出了一幅幅自然淳朴的风景图。“不忘乡愁的人才不忘本,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忘理想初心、不忘赤子真性的人。”队员们纷纷点头,向苗建民投去敬佩的目光。追寻着魂牵梦绕的乡愁,苗建民回到了家乡。

民宿为契,承传统文化

“我回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家里改成了农家乐,因为村里要往美丽乡村方向发展,肯定会有很多的游客,我就觉得为他们提供一个住宿和饮食,这就是我最初的一个想法。”跟随苗建民的脚步,队员们来到了苗家小院。步入苗家小院,一间间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民宿房映入眼帘。朱丹色的檀木桌椅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上面的图案生动逼真,雕刻细致入微,古朴而典雅。旧式的黑白电视机蒙着一层灰,似乎在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和它记录的人事历史。“好像真的回到了古代。”实践队员一边参观墙上记录莫沟村发展变迁的照片,一边惊喜地说道。结合政府提出的“一修复三实现”中的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苗家小院的文化建设让实践队员大开眼界。队员们感触颇深:“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灿烂的瑰宝,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要进行创造性的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的‘根’根深蒂固,让传统文化的‘源’源远流长。”

最美书馆,晴耕雨读

说起文化建设,苗建民谈起了这里的最美窑洞图书馆。在古树的衬托和红灯笼的掩映下,图书馆显得别有韵味。“用三个词概括的我的感受就是——沥雨、窑洞、书香。”实践队员撑着雨伞,望着窑洞图书馆深情地表诉心声。“吱呀一声,实践队员推开了书馆的木门。“整个院落分为成人阅览室、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韩愈书屋、书法室等不同功能区,这里还可以当作学生们自习的场所。”图书馆馆员按照分区逐一向实践队员解说。“要是我们村也有一个这样的图书馆就好了。”一位实践队员笑着说道。耕读传家,是古老传统的声音,也是今时今日的继承。书香与泥土香交织、古朴与现代结合的最美窑洞图书馆成为了莫沟村人最难忘的乡土情怀。

从老苗窑洞图书馆走出来,队员们纷纷感叹道:“我们新青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不忘传承初心,砥砺创新前行。传统文化的回归,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外国语学院 裴淑洁)

  

  

“相”约师大 不负青春

——体育学院“建功新时代•青春心向党”七彩假期公益团暑期实践纪实

弘扬体育精神,展现青春风貌。为发扬新时期体育精神,助力附中学子的健康成长,77日,由体育学院2018级本科生组建的七彩假期助成长公益团走进学生当中,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

迎着清晨的暖光,家长带着孩子走进校园。当他们走进体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完成报名流程并签署安全责任书后,所有人都对此次实践活动充满了期待。实践团队始终将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实践队长王武杰的带领下,现场开展了安全主题知识讲座。指导老师刘广宣讲解了运动过程中的准备活动以及注意事项,提醒孩子们安全第一,强调本次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让他们收获快乐,感受体育的魅力。

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体育舞蹈、篮球、跆拳道等项目。孩子们的暑期时光因为“七彩假期助成长公益团”而变得丰富多彩。他们接受“小老师们”的面对面指导,认真聆听,细心学习。尽管天气炎热,大家却仍尽情地挥洒着汗水,在盛夏中不断收获。操场上,志愿者李浩煜正在对一个孩子进行篮球动作以及手部发力技巧的指导。“手臂弯曲一点,对,你要这么投……”这是这个孩子第一次接触到篮球这项运动,他小小的眼睛露出了光芒,一切是那么新奇却有趣,就像在他的世界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窗外别样的风景。

在这里,一个个身着白色服装的实践队员的身影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清凉。实践队员们守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信念,把热情播撒,把希望传递,在最有蓬勃朝气的年纪,燃烧自己,点亮孩子们的明天。

七月,是一个昂扬着活力与激情的月份,是一个无私奉献自己、发光发热的时刻,师大学子在此处启航,尽情播撒汗水,使他们更加懂得奉献的意义。队员们在运动中感悟快乐,在实践中砥砺前行。

(体育学院 王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