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招生就业

旅游学院专业简介

发布时间:2022-06-13    浏览次数:2243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于20127月,现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师范)、旅游管理(师范)五个本科专业和行知书院实验班。其中旅游管理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旅游管理学术型硕士点和农村发展、旅游管理(MTA)、学科教学(地理)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旅游学院教师队伍富有发展潜力。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7人,博士22人;国家高级导游员1人,国家级高级茶艺师3人。近几年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人文社科权威期刊、SSCI期刊、EI源期刊等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26部,主持、参与国家与省部级等统编教材1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文旅部等国家、部级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奖励120余项。

学院紧紧围绕“地理+旅游+城乡规划”的学科专业优势基础,构筑了以地理学为学科基础,旅游、城乡规划为应用特色的“新工科+新文科”学科发展框架。旅游学院以黄河流域暨太行山自然、文化和红色资源为科学研究、课程开发和实践基地,依托河南省太行山文化旅游研究院、太行山资源普查全息数据中心等7个省部/厅级教学科研平台和一线城市等20余个多种类型实习基地、专业实践实训中心,5A景区创建与品质提升服务团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开发服务团队、乡村振兴与城乡规划服务团队、黄河流域暨太行山资源普查与生态保护服务团队、大数据与智慧旅游服务团队等7个教学-科研-服务团队,构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融通发展模式,形成了在国际旅游(外语+酒店+)、黄河流域暨太行山旅游与城乡规划(大数据+)、地理教育(规划+)等方面突出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基于庄子“游”的思想、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陶行知实践教育理念和太行山区域资源优势,为体现地理学科支撑,彰显在旅游与城乡规划实践中践行张载“为生民立命”理想,学院提出“游心天地,立命生民”之院训。学院3年毕业生考研率达到30%左右,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旅游管理专业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根据文旅融合、乡村振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太行山自然、文化和红色资源为科学研究、课程开发和实践基地,构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拥有13名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名师、双语教师,开设智慧旅游、文旅文创产品开发、旅游规划三个培养方向,形成了本专业在黄河流域暨太行山文化旅游开发与规划(信息技术+ 规划+)、国际旅游(外语+)等方面突出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二)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具备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全面对接未来中国文旅行业的基本需求和趋势,能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相关机构从事接待服务管理、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规划咨询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预期达到的目标:

1.能够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机构独立从事经营、咨询、策划、规划与管理工作;

2.能够在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从事旅游政策与法规咨询、旅游行业与行政管理等工作;

3.能够在文化和旅游部门及相关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教育培训与科学研究工作。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综合素质。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2.专业知识。熟悉并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旅游管理前沿理论与管理方法,了解旅游企业管理、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旅游规划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

3.专业能力。掌握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遗产旅游等的基本技能,具备运用管理与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及现代技术操作能力;熟练掌握1门外语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专业文本写作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创新创业。掌握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环境、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

酒店管理专业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根据大数据应用、智慧技术发展趋势和生态发展理念,以国内外五星级酒店、高级民宿、特色餐饮连锁店和师徒经营型创新创业酒店实训中心为实践实训基地,构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拥有国家“金牌”导游、国家级茶艺师、ACI国际高级礼仪培训师省部级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形成了本专业在国际接待与双师教学等方面突出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本专业特色方向为国际酒店(中英、中韩、中法)和大数据与智慧酒店。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酒店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设计、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性专业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达到的目标:

1.能够在酒店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机构独立从事接待综合管理工作;

2.能够在酒店业、旅游业以及相关机构从事经营、咨询、策划、培训工作;

3.能够在酒店业、旅游业以及相关教育和科研机构进行酒店和旅游等领域的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酒店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酒店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酒店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并掌握高档酒店、度假村、会所等主要酒店业态的营运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经营与管理的能力;

2.掌握酒店业管理与经营的基本技能,具有运用酒店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及现代技术操作能力;

3.熟悉市场调查和公关策划的工作方法,具备酒店产品策划开发、市场营销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中外语言与文字表达、沟通能力和良好的行为礼仪规范;

5.熟练掌握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掌握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基于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依托多学科背景师资、太行山资源普查全息数据中心等平台和黄河流域及太行山城乡与旅游资源构建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特色方向是基于大数据与空间信息技术的旅游与城乡规划。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品德高尚、综合素质突出,系统掌握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知识结构宽广,创新能力突出,视野开阔,能够在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资源调查与管理、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园林与景观规划、旅游规划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政治立场坚定,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健全的人格,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

2.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较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能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认知与分析;掌握城乡规划学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方法,熟悉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旅游景观规划等框架体系与内容。

3.掌握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技术;具备利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实验模拟等手段获取、分析、归纳、加工地理空间与城乡规划数据的能力。

4.熟悉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旅游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流程,能够运用专业规划知识与方法,对相关规划内容与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利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理念进行规划方案设计、优化,能够利用规划标准规范,编写规划文本,制作规划图件。

5.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开展规划工作的意义与责任,协同攻关、勇于担当,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系统掌握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解决城乡规划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具备自主探索和终身学习能力。毕业时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养

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遵纪守法,志向高远,立志成为视野宽广、品格高尚、勇于创新的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专业知识

立足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土安全,统筹平衡多目标需求,坚持国土空间治理的科学基础和战略举措。掌握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3.实践技能

立足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实验模拟分析,利用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技术,对地理空间和城乡规划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处理和应用。

4.规划实施

能够利用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方法,设计规划方案。

5.表达交流

在了解国内外城乡规划理论、技术发展动态的前提下,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通过表达交流、撰写报告等方式进行规划成果有效沟通。

6.团队协作

基于城乡规划的多学科交叉特点,能够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恰当协调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作用。

7.职业精神

能够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

8.自主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意识与主动探索精神,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地理科学专业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基于我国中考和高考制度改革后中小学教育对优质地理师资的急迫需求,依托已有专业和师资力量开设跨自然、人文社会、大数据技术、教育科学四大科学领域,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和教师教育特色的地理科学师范方向。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科学基础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掌握现代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了解地理学及其相关教育理论的前沿进展,具有终身发展愿望、自主获取地理知识能力,能在中学从事进行地理教学、研究工作,也能在国土空间规划、国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五年左右预期达到的目标:

1.理解地理科学的育人功能,能够认同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较好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师德素养和科学素养,爱教、乐教的教育情怀,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四个引路人”。

2.成为与地理科学有关的基础教育人才。掌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能,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和开展野外调查的能力,以及通过野外综合考察、社会调查、实验分析等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和地理数据的能力,能够在中学与中等教育机构进行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

3.成为与地理科学相关的研究人才。能够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定量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在教学科研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地理行业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工作,解决相关复杂地理问题,参与和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部分重要工作。

4.成为与地理科学应用相关的行业专门人才。具有遥感、卫星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或开发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胜任从事全球变化、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调查、城乡规划、国土整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旅游开发等一系列行业的主管或技术负责人工作。

5.成为地理教育教学与行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把握国内外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新方向,了解中学生或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养成的教育规律,掌握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内涵,具备良好班级活动组织、学校管理以及组织实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全面理解地理学与教育学相关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地理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实施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组织班级活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一定的沟通合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等。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师德规范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2.教育情怀

立足国家建设、中原大地的教育实际和发展需求,认同人民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从教意愿,具有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与师德修养,尊重学生,工作细心耐心,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做青少年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

具备较强的地理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地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与地理相关的人文和其他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地理研究与实验技能,掌握地理学科的历史进程和基本前沿,能够初步解释地理学科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价值。

4.教学能力

能够准确理解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要点,贯彻中学地理教学的教改理念,掌握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地理教学的原理和教学方法,能够设计、组织并实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初步的地理教学研究思想,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5.教学管理

在班级活动实施与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够贯彻“德育为先”的理念,掌握班集体、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和技能。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的教育规律,结合班级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规律,具备组织和指导、参与中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有关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6.综合育人

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了解青少年成长规律,理解地理科学的育人功能,能够将地理科学的人地观、绿色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等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增加对国家、民族与社会的认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7.学会反思

掌握1门外语,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国内外地理学科基础教育与教学改革发展状况,适应地理学教育教学的时代要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通过共同体活动掌握与小组内师生进行沟通和团队合作的基本能力,开展小组互助学习,形成合作学习经验。

行知书院实验班

(一)建设理念

行知书院实验班名称取自我国明代伟大思想家王守仁“知行合一”哲学理论和近代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行知”理念。书院秉承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践行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寄望学生树立博学笃行出真知,循德崇道为生民的理想,是以“博学笃行,循德致知”培根铸魂,立为书院院训,鼓励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涵养中华文化智慧,树立立德为民理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长为知行合一、心怀天下的社会领军人才。

(二)培养特色

构建以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为支撑的新文科新工科融合发展学科体系,建设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城乡规划、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素养,融城乡旅游与规划、华夏文化传播、旅游与地理教育为一体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入校后面向全校范围的实验班学员选拔,匹配教授学者,分享学术新知,推动学科交融,拓宽研究视野,有效推进拔尖人才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科融通教育,开展科研训练、调研实践、交流访学等多种形式课堂教学,彰显“行知太行”品牌育人特色,推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培养目标

实验班秉持以文化为底色,以地理空间理论与信息技术为工具,以旅游和城乡规划为动力,打造管理学、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科有机融合的学科交互培养体系之发展理念,培育具备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素养和现代规划与大数据应用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厚基础、宽口径的科学研究潜力型人才。

实验班学生毕业5年左右预期达到的目标:

1.具有现代旅游管理、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等学科宽厚的基础理论素养。

2.具有在旅游管理、城乡规划或人文地理方面扎实的知识素养和现代规划与大数据应用技能。

3.成长为具有前沿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交叉学科优势的学术新秀。

4.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分别在旅游管理、城乡规划或地理教育等领域有较为突出的表现。

(四)毕业要求

实验班学生主要学习并具备交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素养和现代规划与大数据应用技能,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与人文地理领域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素质要求

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具备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身心健康,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

2.知识要求

掌握哲学、法学、社会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艺术、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系统掌握数理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能够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社会学、旅游学等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类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鼓励掌握本学科的经典思想、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了解国际学科发展与研究趋势。

3.专业能力要求

具备获取和更新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调研、逻辑思维、学术表达能力;具备信息处理操作和应用的一般技能;熟练掌握1门外语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创新创业要求

掌握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环境、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行业发展预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