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下午,我校在东校区求真楼五楼西报告厅举行“理响师大”宣讲团成立大会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示范宣讲活动。校党委副书记秦法跃出席活动并讲话,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各学院(部)党委副书记、全体专兼职辅导员、“理响师大”宣讲团成员、青年讲师团成员、大学生党员宣讲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起胜主持。秦法跃代表学校党委向宣讲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成立“理响师大”宣讲团,是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的重要路径,也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举措。针对如何做好理论宣讲,他强调,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宣讲的重要意义;二要聚焦目标任务,精准把握宣讲的核心要义;三要创新宣讲形式,切实增强宣讲的实际效果。他要求大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认真备课、积极宣讲、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各项宣讲任务,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师大见行见效、走深走实作出应有贡献。会上,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孙红艳介绍了宣讲团成立情况,并宣读宣讲团成员名单。与会领导为宣讲团成员颁发聘书
  • 11月23日,“智能时代卓越教师发展论坛暨中原名师赋能师范生培养研讨会”在教育学部举办。河南省中原名师、教育领域专家及学校师生代表300余人齐聚一堂,共探智能时代教师培养新路径,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肖向毅、副校长宋晔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由教育学部部长罗红艳主持。开幕式上,宋晔代表学校向与会的各位中原名师表示诚挚欢迎。她介绍了师大近年来在教师教育方面推动师范教育战略转型、深化“临床式”培养模式、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等一系列举措。她表示,这些举措旨在为基础教育输送“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师资,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师范智慧。肖向毅在致辞中强调,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UGS)协同育人新格局至关重要,应以“协同、赋能、面向未来”为核心,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新模式,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双向挂职”等机制打破壁垒,实现教育理论与一线实践的深度融合。主题报告环节,中原名师代表和教师教育领域专家聚焦智能时代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分享多维度研究成果与一线经验。内容涵盖政策层面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动方向、育人层面“培养什么人”的核心思考以及课
  • 11月23日上午,我校在学苑餐厅树蕙堂开展学工队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校党委副书记秦法跃作专题报告。党委学工部、校团委全体工作人员、各院(部)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团学骨干代表共470余人参加讲座。报告会由校团委书记王秀杰主持。秦法跃以《蓝图引领新征程挺膺担当建新功》为主题,重点围绕“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等四个维度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秦法跃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切入点,立足“制度优势”“历史方位”“重要成果”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全面解读“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主要目标,从“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的科学战略闭环中把握其思想引领高度、实践操作精度、落地见效保障。最后,秦法跃对广大学工队伍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要以大思政格局为支撑,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系统思维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二要以理论武装为引领,通过品牌引领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构建“学习—实践—提升”闭环育人模式。三要涵养五种气度,要有正气,不要俗气;要有朝气,不要暮气;要接地气,不打官气;
  • 11月21日至23日,我校2025年度化学学科发展学术论坛在文昌楼举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贡献智慧,凝聚共识。校长郭海明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学术副校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智勇主持。郭海明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建设现状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情况,希望与会师生和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开展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的思想碰撞,交流互鉴,提升创新能力,共同赋能化学学科发展,加速促进“双一流”创建。本次论坛由化学化工学院主办,共安排了6个分论坛,近百场学术报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党政领导、师生代表共500余人参加了论坛。(化学化工学院 李 丹/文 党委宣传部 薛 杨/图)
  • 11月22日,我校第三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暨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校党委副书记秦法跃出席开幕式,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团委、各学院(部)团委负责人及学生代表500余人参加,开幕式由第三十届学生会委员会秘书长杨上上主持。秦法跃代表校党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及广大青年学生致以亲切问候和美好祝愿,他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取得的成绩,并对广大学生代表和全校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把稳青春航向。广大青年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锚定青春坐标。二要厚植家国情怀,永葆奋斗底色。广大青年要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强国复兴的“大蓝图”,以个人“小切口”汇聚起集体“大能量”,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三要勇于挺膺担当,彰显先锋力量。学生会、研究生会要自觉融入学校发展大局,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在学校“双一流”创建和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线攻坚克难,在服务大局、奉献集体的火热实
  • 11月17日至19日,校党委书记冯淑霞率队赴新疆哈密市调研交流,推进基础教育合作、“就业西向计划”,开展访企拓岗,并看望援疆校友和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11月17日,冯淑霞一行抵达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县委书记于俊伟对冯淑霞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我校给予边疆教育事业的支持帮助致以衷心感谢。在听取巴里坤县委副书记马向辉对当地教育发展情况的介绍后,冯淑霞表示,自2024年与巴里坤一中接洽共建以来,双方多次调研、充分沟通,合作进程稳步推进。学校将进一步遴选优秀管理团队驻校工作,持续发挥学科、理论与实践优势,全力支持巴里坤一中明晰办学思路、优化管理结构、建强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新时代教育援疆贡献师大智慧和力量。11月18日上午,冯淑霞与哈密市教育系统代表同志座谈交流,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实施的“就业西向计划”。她指出,该计划通过“价值引领—能力储备—精准服务—长效跟踪”四维举措,引导学生从“在家门口就业”转向“到西部建功立业”,2025年学校赴西部就业人数同比增长52%。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在基础教育、师生双向交流、实践基地共建、就业渠道拓宽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谱写中西部教育协
  • 在我校第三十一次学代会暨第六次研代会召开之际,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组织建设、探索团学工作提质增效新路径,11月23日,以“桥梁·使命·成长——共话新时代高校团学工作提质增效新路径”为主题的青年论坛在青益空间举办。校党委副书记秦法跃出席活动。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优秀青年学子与我校师生代表齐聚论坛。北京大学2024级硕士文菡池介绍了“1000+”新生领航计划,以“必修+选修”模块及多元活动提供成长支持;2022级博士喻伟以“三个遇见”——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她们、遇见最好的青春生动诠释了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国人民大学2023级博士李青润针对学生组织职能重叠问题,提出学校统筹定位、组织项目制合作等方案,强调流程规范与权责清晰;2025级博士靳楉涵通过介绍本校创新性工作,对如何在团学工作中提质增效提出了见解;2025级硕士王倩倩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团学工作的实践思考。校党委副书记秦法跃做总结讲话。他指出,各位优秀青年学子的分享为学校团学骨干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希望同学们积极践行学代会、研代会精神,统筹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在服务同学中践行宗旨,在
  • 11月23日下午,现代工学院在求真楼五楼东报告厅举办“智汇工院,职引未来”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副校长宋晔出席活动。本次大赛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一新生尽快树立正确成才观、就业观,科学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根据前期各专业初步选拔,共有18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个人展示环节,选手围绕自我认知、职业目标、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选手们结合国家战略与学科前沿,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展现了师大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责任担当。大赛邀请了博思人才合伙人、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李金保,河南摩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青年创业导师赵向来,微云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青年创业导师岳亮,平原湖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新峰,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宁敏,招生就业处创业指导科科长王科,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酉宜担任评委。评委们从职业目标合理性、实践路径可行性等维度进行提问与点评,为学生提供专业、实用的指导,助力其优化职业规划。经过激烈角逐,大赛共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副校长宋晔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学校将持续构建高质量
  • 11月21日下午,商学院“臻才计划”新商科人才培养训练营开营仪式于求真楼五楼东报告厅举办。商学院领导班子、师生代表和“臻才计划”营员共计300人参加。仪式由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淑明主持。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马淑明在主持发言中表示,本次训练营是学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学业发展与能力提升的新起点。商学院团委副书记兼“团团青创营”负责人郭琛昊、“商业英才实验班”指导老师兼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教师丁祥生依次发言,详细介绍了训练营的整体规划与目标,阐释了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施路径,鼓励同学们珍惜平台、主动学习、勇于实践。优秀学员代表李泽冉、严小龙在发言中表达了坚定的信心与昂扬的斗志,展现了商科学子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商学院党委书记常晓丽作总结讲话。她表示,“臻才计划”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抓手,旨在构建“博志研学”“科创拓新”“商业英才”三大分类培养体系,精准对接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助力学生实现多路径成长目标。希望全体营员一要立足高远,胸怀“国之大者”,在时代洪流中找准人生坐标;要拥抱变革,锤炼“新商科”核心能力,在知行合一中勇立潮头;要脚
  • 11月22日,由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外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发展论坛在我校举办。论坛邀请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莅临交流,外国语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学习。开幕式由副院长孙士超主持。论坛设置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河南大学杨朝军教授,郑州大学张建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甄凤超教授,河南大学梅冰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刘芳亮教授及河南理工大学魏现军教授,分别围绕“国社科项目分析与申报(语言学)”“语言学课题申请书撰写常见问题与改进建议”“基金申请书撰写六论”等主题作了专题发言。本次论坛以“外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路径、融合与使命”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语学科多位优秀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是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外语人才培养、推动学术自主创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与会教师围绕“跨学科视野下的外语研究新范式”“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以及“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论坛不仅探索了外语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创新路径,也在促进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形成广泛共识,为助力外语青年教师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11月20日上午,我校与河南大学召开跨校集体备课会。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党支部书记朱格锋、原理教研室主任靳中辉及教师代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思政课教研室主任代表、思政课教学秘书参加会议。院党委书记张长伟对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河南师范大学和河南大学同根同源,此次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召开集体备课会,是两校同仁相约师大共话情谊,也是思政人围绕时政学习的交流切磋。会上,朱格锋简要介绍了此次备课会的议题和预期目标。副院长姚广利介绍了我校思政课建设中集体备课制度化、实践教学体系化等工作亮点。双方围绕思政课程讲授、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开展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教师代表米庭乐、刘瑞红详细分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的重难点讲授和实践教学创新,着重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融入课程的方式方法进行分享。本次集体备课会的召开,聚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探讨如何打破课程壁垒,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的现实问题。双方与会人员表示,这次备课会不仅拓宽了思政课教学
  • 11月20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首届“翱翔基金”与“慧蕴‘AI’心助学计划”助学金颁发仪式在东校区实训楼五楼西报告厅举行。学校校友与基金工作办公室、学院相关负责人,助学项目捐赠人、全体专兼职辅导员、受资助学生以及2025级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仪式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清利主持。院党委书记张东亮在致辞中向关心学院建设发展、给予学院大力支持的薛占熬教授和董慧蕴校友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学院始终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同学们搭建成长成才的良好平台。他勉励受助学生履践志远,做勇挑重担的“接班人”,比学争先,做行胜于言的“实干家”,崇德守信,做温暖有力的 “传承者”。薛占熬教授结合自身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寄语受助学生,要正视困难、矢志奋斗,力争在学业和各项活动中独占鳌头、名列前茅,如雄鹰般展翅“翱翔”,奋力成就精彩人生。董慧蕴校友分享了她的人生感悟,她激励同学们要将压力化作前进的动力,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始终保持进取昂扬的奋斗姿态,努力实现自身远大理想。校友与基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天意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拓展合作空间、创新合作
  • 中国网
    11月22日,2025年化学学科发展学术论坛在河南师范大学开幕。本次论坛汇聚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化学领域研究者七十余位以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师生共五百余人。论坛聚焦化学学科发展展开广泛交流,对合成化学、绿色化学、生物医药与生命分析等专业领域进行探讨。会议为期三天,由河南省化学学会、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主办。会议同步开设六个分论坛,涉及催化化学、绿色化学、合成化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药与生命分析、能源化学等前沿领域,为参会者搭建起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平台,旨在以前沿对话推动化学学科发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创建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