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 | 卫水泱泱,卫桥情长

时间:2017-09-06浏览:148设置


清晨,熙熙攘攘的人群打桥上走过,奔赴着新一天的匆忙,偶尔有两三个学子停下来,在桥头买些早点。

 

深夜,三三两两的学子或许是刚开完会,或许是刚跑完步,都悠悠地踏着桥上落满的星光而归。

 

春光融融时,你可曾看见图书馆门前的一只鸟,飞过桥,停在东苑餐厅的门前?

 

秋风瑟瑟时你可曾听见情人湖畔的一阵风,掠桥而过,吹落了中心花园中的一片叶?

 

晨曦暮旦,春风秋雨,卫河桥就立在这里,迎来送往。



身在师大,我们日日踏桥而过,桥早已成了我们无数次重复的一段路。可最初的师大,是没有桥的,东西校区想要相互来往就只能从校外绕行,不仅费时,而且不安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在两堤岸间架起了简易的桥来充当临时桥,但临时桥由木板搭建,宽度不过二三米,过桥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再者桥与水面的距离也相对较近,每逢卫河汛期便危险重重。加之临时桥只架于卫河两岸,学生过桥前要先爬下河堤,过桥后也要再爬上河堤,这大大延长了过桥时间,也增加了过桥的危险性。并且每当下雨、下雪上下河提的临时小路,很容易让人滑倒。因此,修建连接东西两个校区的卫河桥便迫在眉睫。

 

200669日,学校正式申报卫河桥建设项目,可卫河桥的建设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顺利。

 

卫河桥的前期建设构想,不仅要考虑卫河的水利建设;还要顾忌牧野路的整体规划;河堤上种植的白杨树直接牵涉绿化问题;当地居民的河岸占地问题使建桥更为复杂。在校内外多方因素相互作用下,光是卫河桥的计划图纸就大改了三次。



最初,学校出于美观的考虑,委托同济大学为我们设计了五孔桥,但在有关部门的审查中,因考虑到五孔桥泄洪能力不足,可能为卫河带来潜在的危机,否决了该方案。

 

后经学校的研究,决定把五孔桥改为三孔桥,并上报水利厅组织评审和审批。但现场施工时,由于三孔桥两边桥墩承受水平力较大,两侧桥墩基础过长过大,如果按照三孔桥的图纸施工,新乡市牧野路的三分之一就要被卫河桥墩的基础所侵占。迫于现实阻力,学校将三孔桥改为60米长9米宽的梁板桥,桥面与两侧河堤一个高度。

 

但新的问题继而凸显,由于卫河桥建设于牧野路中段,出现交通问题在所难免,相比较于在桥周围设置红绿灯的做法,学校与新乡市政府选择了让牧野路在卫河桥段采用路面下沉,上面加桥的方案。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东西两个校区学生往来同行的安全问题),也不影响牧野路的整体建设。这次方案终于在20075月份交付使用。



夜以继日,只争朝夕。

 

工人们用时不到一年时间,这座立于卫河之上,横跨东西两校区的卫河桥便屹立在我们的眼前了。

 

但修桥绝非一劳永逸之事,桥建好后,学校也会对它进行不定期的维护与改善。桥上的栏杆在改建中更是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卫河桥的栏杆是仿造山东蓬莱的“八仙过海景区”中的“八仙桥”而建的,虽无楼台轩榭的映衬,但配以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倒是也别有风情。

 

栏杆原料则全部为草白玉。这种大理石不仅美观,而且韧度与硬度相当高,抗风化能力也强,使用时间和安全指数都是大理石中的佼佼者。作为一座桥,安全性自然比美观性更重要。卫河桥上的每一块石板下的混凝土都配有钢筋,桥的承重能力允许10吨的汽车直接通过,但为了学生们的行走安全学校又在路面设置了隔离圆球,这使得桥的安全又进一步。



每座桥都像是被压弯的脊梁,横跨在水面之上,无声的承载着人来人往。十年卫河桥,岁月历沧桑。

 

青灰色的石板上承载了过往行人的步履却很少张扬;草白玉的栏杆上依靠过无数情侣的遐想。桥就这样静默地看着,却在这平凡的一天天中变得更伟岸了、更厚重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是有重量的,比之更甚的却是建筑工人们的汗水和希望。为了建设这座桥,筑桥工人们不辞辛劳地赶工,甚至连元宵节也无法在家享受团圆之乐,在烟花绽放的夜晚,他们在绚烂的火光之下,用汗水凝结着桥的一砖一瓦,只是想离完工的日子早一点再早一点,想让学生们安全一点再安全一点。这份沉重的汗水,对这座桥来说既是负荷,也是砥柱。

 

伴随着卫河桥的完工,临时桥便消失于学子们的视线里,再也不会有担心临时桥不安全而时常驻足桥边守望着学生们的校领导了。

 

以前,学生们走在桥上,他们守在桥边,学子们往前走,他们在身后望。但即便卫河桥落成,他们的目光也从未曾学生们身上移开,为学生着想,似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人生信条。他们之于桥是支柱,桥之于他们是责任的延续,代替着他们驻守于河流之上,目送着人来人往,记录着岁月变迁,承载着希望和祝愿,守望着学子们奔波的身影。



十年漫漫长路,也许对于一座桥来说,历史并不算久远,甚至没有更多可以叙写的故事。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可以久到遗忘。桥上依旧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陌生的面孔更迭了一波又一波,可能曾经的学子已经远赴它乡,可能现在的学子对这座桥的存在已经习以为然,不去过问它的故事。但是这座桥一直弯着脊梁,横跨在河流之上,风雨中也不曾飘摇,一如他们的身影,依旧是那么清晰。

 

对校领导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够看到学生们能够安全而便利地学习。他们则永远是我们的铺路人,为我们伐竹取道,为我们修路架桥。桥一直都在,他们也一直都在,我们则只需揽清风,携晚霞,赴前程。

 

都说桥是路的延伸,立于桥头,西面是古朴典雅的西校区,东面是朝气蓬勃的东校区,脚下是波澜不惊的卫河水,在桥上好像都连接在了一起。不似在校园里视野狭窄,在桥上凭栏远眺,好像能看到卫河的源头一般,那是另一方广远的天地,但绝不会因此而生出虚妄感,因为我们脚下是坚实的桥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