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03浏览次数:807

 

      
        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我省在郑州绿城广场举行了“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示范活动启动仪式,省人大副主任楚亚平、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等领导出席。在活动仪式上,我校文学院副院长段勃、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从省领导手中接过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牌子。我校由此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文科又喜添一省级研究平台。
        我校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依托文学院校级特色服务与应用研究平台“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其前身是2006年文学院丁永祥老师牵头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组。“中心”现设四个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中原民间艺术保护与产业开发、中原方言与民俗文化、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整理。几年来,“中心”研究人员完成相关研究项目三十多项,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录制民间艺术音像资料上万分钟,收集整理民间戏曲剧本一百多本。
        “中心”研究人员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参与保护实践,在新乡、焦作、安阳等多地指导民间团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中心”研究人员在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指导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由于工作突出,该村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心”研究人员发现并帮助申报的“二股弦”、“东路怀梆”、“哼小车”等遗产项目相继列入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2006年在“中心”研究人员的指导下我校成立了全省最早的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会”多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演讲、征文等活动。多位同学获得了非遗方面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发表了多篇论文。由于教育、传承工作突出,2008年我校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我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中央电视台、大公报、新华网、河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师生2008年10月协助河南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留住怀梆》,2010年1月与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科探秘”栏目共同策划制作的专题片《巨鞭起舞》、《糖人奇缘》、《小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地关注。
        在本次省级非遗研究基地的评审中,有关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省级研究基地的设立标明我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又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后要全面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扩大服务的范围和层次,争取为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学院 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