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文化与古代经典》教学大纲

发布者:张会君发布时间:2012-11-29浏览次数:1674

 

《当代流行文化与古代经典》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此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类通识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类通识课程。针对我校一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文学知识欠缺、热衷流行文化的实际情况,力争通过对一些既属个案(专题)又能较广泛地关联到当代流行文化的古代经典作品的分析和学习,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人文素养,使文学经典相关课程的的内容得到补充与深化,而且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想像力和悟性,力图通过尝试,探索适应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接受文学经典的教育思路。
三、教学时数:周学时:2 课堂讲授:32-34学时;课堂讨论:2-4学时
四、教学方式:
1、针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古代经典、当代流行文化等专业课程独立为战,壁垒鲜明的缺点,将这些课程知识理论的教授融会贯通,建构适应当今文学经典教育的阅读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教学具有丰富性、生动性、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3、构建文学课堂中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多媒体手段的开发和利用去进行大胆的实践,调动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关注、理解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
五、考查方式:
小作业和期末论文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小作业2次,800字左右。期末论文约3000字。
平时出勤和小作业占30%成绩,期末论文写作70%成绩。
六、教学内容
第一讲 当代流行歌曲与传统文化(2学时)
流行歌曲创作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必然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只有将新思维、新观念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形”、“神”、“意”通过流行音乐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将传统文化元素重新组合演变成新的审美意象;将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气质全新演绎、完美呈现,最终才能创造出全新的流行歌曲精品。流行歌词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第二讲 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2学时)
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将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在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等方面,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第三讲 从青春版《牡丹亭》看当代戏曲的出路(2学时)
《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四百年来不绝于舞台。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更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昆曲这项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二十一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迥异于明清时代,青春版《牡丹亭》一方面尽量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另一方面也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第四讲 男权文化中白蛇故事的当代演绎(2学时)
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与《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誉为中国古典民间四大传奇。《白蛇传》为宋元明清以来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以小说、说唱或戏剧等多种形态出现,备受赞赏喜爱。当代影视《新白娘子传奇》、《青蛇》、《白蛇传说》继续演绎着这个传统故事。白蛇的形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某种程度折射出了当代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以及双重期待心理。
第五讲 《赵氏孤儿》:古代复仇故事的当代审视(2学时)
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以复仇为题材或主题的故事数不尽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为妇孺皆知的当属赵氏孤儿。到了21世纪,田沁鑫、林兆华、陈涌泉、陈凯歌等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赵氏孤儿》,把它改编成话剧、豫剧和电影,让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重新焕发出生机来,拥有了新的人性魅力与戏剧张力。虽然在故事层面上,这些作品基本延续了经典的赵氏孤儿复仇框架,但他们都有意淡化了孤儿复仇的主题。虽然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当代的重新观照和审视引发了诸多纷争,但对于这样一个民众熟知的故事,它恰恰需要更多角度的解读,才能映射出我们当下的审美价值和时代心理,才能让我们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第六讲 吴宇森的英雄片与《水浒传》(2学时)
吴宇森的英雄片扬弃了以《水浒传》为代表的暴力描写,形成了以“暴力美学”为特征的强烈的个性化影像风格,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中国文学中象《水浒传》那样用细致的笔墨来描写林冲、鲁智深肝胆相照的兄弟情谊的作品并不多,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不是很成功。可以说,只有吴宇森的英雄片着力突显了这种男性之间的情义,并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第七讲 《赤壁》中的三国演义:游离于史诗与喜剧之间(2学时)
历史上赤壁大战强烈的冲突性提供了最适宜的史诗情景,但这部超大明星阵容加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电影《赤壁》却不具有史诗气质。因为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史诗气质,应该看它是否彰显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否有具体、生动而又丰赡、深沉的历史意识。在这一点上,吴宇森的《赤壁》做的还远远不够。为了向国际市场妥协,吴宇森游离于史诗与喜剧之间,他的游离也使《赤壁》在艺术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八讲 《铜雀台》:女性视角下的三国历史(2学时)
电影《铜雀台》大部分的时间都是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女主角灵雎集叙述者功能和角色功能于一身。她的刺曹行动构成了最大的剧情张力,更有无处不在的旁白烘托着她的主导地位。由于电影的主要叙事是是建立在以灵雎的视角和独白的基础上,所以不同于《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大片充斥的只是阴谋与杀戮,《铜雀台》刚多了几分文艺色彩,显出创作者的浪漫和温情。
第九讲 《大话西游》与《西游记》(2学时)
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此后,对其的续写和改编一直就没有停过,其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当代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大话西游》以其错乱的时空、荒诞的情节、狂欢化的语言成为后现代主义的表征,也带来了“大话文化”的盛行。然而,它也因为对原著的戏仿为人诟病,认为其在对经典进行解构的同时,也消解了理想,走向了文化的犬儒主义。但通过《西游记》与《大话西游》的主题比较,我们会发现《大话西游》在主题上与《西游记》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呈现了人类永恒的困境——自由与秩序的博弈。
第十讲 当代帝王影视和古代正史帝王本纪(4学时)
在当代帝王影视中,知识者、思考者和刺客都屈服了帝王,理解了帝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观众理解和认同了封建专制,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希望康熙大帝再活500年。这无疑与当代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背道而驰。
第十一讲 当代魔幻电影与《聊斋志异》(4学时)
《指环王》的大获成功使中国影视界也掀起了一股魔幻电影的热潮。当代电影人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最为经典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如《画皮》四次被搬上银幕。尤其是2008年陈嘉上版《画皮1》和2012乌尔善《画皮2》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其他改编自《聊斋志异》的《倩女幽魂》、《画壁》也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和不俗的票房成绩。但这些魔幻电影过于展现魔幻奇观,而忽略了人文内涵。
第十二讲 金庸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4学时)
没有哪种通俗文学能像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学术品位。金庸的武侠小说,简直又是文化小说,只有想像力极其丰富而同时文化学养又非常渊博的作家兼学者,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