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小学欢迎您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14-09-26      访问次数: 386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

节。[1]

1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

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

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

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

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

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

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

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

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

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

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例如,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

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

的意义和规律、自我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

题。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淡化心理学的概念,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注重心理学原理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它所发挥的功能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2. 团体心理辅导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具有专业水平的学校心理辅导员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共性心理问

题,预先设定目标、形式、内容、活动、情境等,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团体情景下为

其成员提供心理援助的辅导方式。

 

团体辅导不仅可以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方面功能,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具有

效率高、内容和形式切合实际、新颖、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等特点,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学习适应、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异性交往、应对挫折、自信心培养

、考试焦虑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

 

3. 活动课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有目的、有计划、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

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

课程注重积极的参与、细心体验、深刻的领悟和技能的操作训练,既可以作为学习心理学

原理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作为团体辅导的辅助形式,还可以独立进行。活动课的内容涉及

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的训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训练、自我表现能力的训练等方面。活动

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例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餐会等。

 

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效果的前提条件。参与的含义有以下四个方

面。(1)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2)对学生的参与,教师应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回应

,对个别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和个别帮助。(3)教师可以适当使用

自我开放的技术,以自己的感悟引导、启发学生从体验中升华。(4)在适当的时机,教

师应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交流,与学生一同成长并做出示范。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一度占主体和核心地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形

式化,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

目标。[1]“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是强化了这种课程体系建构思想,导致了以学科考试

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效果、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

 

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

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立也是如此。[1]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文化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设有相应的课程,而心理素质的专门课程则被忽视,这正

是新课程改革所应重视的问题。“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1]已成为新的课程

目标的价值取向之一。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达到一定的层

次后,必然会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层次的提升、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具体表现在对情感的真挚性、工作的丰富性、生活内容的充实性、人生价值的多元性、人

生体验的自主、自为与自在性等方面的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

的重视程度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中,充分满足人

们的合理需要,充分体现对每个人的关心、尊重和理解,将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价值准则

。此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外部的

竞争和人们内心的冲突有日益加剧的趋势,由此而带来的心理压力要求人们应具有更强的

心理适应能力。这种发展趋势说明了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满足社会需求、顺应时代

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弥补以往忽视人文课程的缺憾,体现把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

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的直接途径之一。在不断发展生成的教育课程结构中,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应是与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同样重要的模块,或是作为健康教育、社会与生活等新课

程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若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今后的基础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

的作用,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科学落实规范管理、师资培训以及有关理论的论证和指

导。

 

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进一步强化学校行政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规定的课时保障,没

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学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在行政管理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管理层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心理

健康教育课程的督导评估理念和技术严重缺乏,没有能力对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及课程

的绩效进行指导和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难把学生心理的健康、人格的

完善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很容易出现日常忽视心理健康,不能保证心理健康

教育课的固定课时,以及一旦学生中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临时抓一抓的现象。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管理,首先体现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方面。教育部14

文件指出: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学校的领导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的意义和认识、重视程度以及合理的制度是课时保障的重要条件。其次是选定或组织编制

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和参考教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方相继出

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参考教材有二十几种。其中,有心理学界的专业人士编写的,也有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一线教师编写的,学校管理层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

主要参考教材。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面督导和评估是管理工作的难点,尤其是课程绩效的考核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绩效具有内隐性、长期性、个人化等特点,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制定

硬性、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仅就一节以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有人从教师

、活动和学生三个角度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着眼于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心理辅

导活动是否有正确的目的观;对整个活动的设计、监控和评价。着眼于活动的评价包括:

活动是否有民主、温暖的气氛;沟通表达是否真诚开放;活动的目标导向是否明确;活动

的开始是否有“暖身活动”,形式是否多样。着眼于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是否是活动的

主体,需要是否得到关注;学生能否认真地投入活动;学生是否在活动中确实得到改善,

改善的领域是否全面。这样的评价更适合心理训练课。若全面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包

含的三种成分,可以从以下角度制定评估标准。

 

●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设定在了解常识、把握规律、熟

悉技能、养成习惯、形成态度、调适心态范围之内。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符合学生的需要;(3)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4)对学生中的共性问

题的解决具有一定帮助。

 

●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表现为:(1)少指导、说教,多交流、

沟通;(2)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相互理解;(3)每个人机会均等,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活动安排是否合理。衡量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的标准包括:(1)活动设计有针对

性、创新性、形式多样;(2)活动实施规范、灵活变通、围绕主题;(3)团体指导与个

别辅导相结合、支持与挑战相结合;(3)活动适量、适度、收放自如;(4)每位成员(

包括教师)积极参与、充分投入。

 

●立足于教师角度的评价包括:(1)教师个人对辅导内容能否积极参与、感情投入,并

做到适度的自我开放;(2)对学生态度是否真诚;(3)对每一个学生能否做到尊重、关

注。

 

●立足于学生角度的评价包括: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能否充分地参与并获得

关注与尊重。

 

●从课堂气氛的角度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宽松、活跃、融洽。

 

从上述七个角度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既可以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也可

以帮助任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和辅导水平。

 

(三)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

 

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本人的基本素质和努力程度

至关重要。教师的充分参与,积极的、开放的态度以及人格的魅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证。在任课教师的选拔和培训中,首要考虑的是其人格方面的

素质,其次是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和自身资源的挖掘在心理辅导

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照林孟平有关心理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素质,[2]心理健

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1)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有良好的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能力对个人的广泛需要做

出回应。假如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愿意改进,不断丰富现实生活体验,能以开放的态度对

待周围的人和事物。(2)友善、乐于助人、喜欢与人相处,也善于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害怕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同去面对生活中的愁苦。(3)珍惜和尊重自己

有帮助人的权利,而不是把助人作为一种需要。(4)接纳自己,有健康的自我形象,能

正视自身的优点与弱点,自信。(5)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并经常内省,不断清理自己。

6)尊重他人,亦自尊,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也都有潜在的动力和资源可以

帮助他自己尽力、有效地生活,不轻易批评别人。(7)真挚诚恳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

虚伪,不刻意掩饰,在辅导中不扮演角色,可以以真实的自己投入辅导。(8)具有适度

的智慧,能主动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更有效地帮助别人。(9)语言表达准确

、具体、简洁、有幽默感。(10)注意身体健康,保证有旺盛的精力投入生活。(11)敢

于冒险,在生活中不害怕接受挑战。(12)承认个人的限度,不事事追求完美。

 

以上12项条件可以作为选拔任课教师的参照标准,也可以在培训教师时作为教师的成长方

向。除此之外,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任课教师的必修课,应

达到基础扎实、灵活运用的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过程,教师本人工作经验的积累,教师之间的

交流、合作,相互分享、彼此分担尤为重要,它既可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丰富

教师的工作经验,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