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2025年7月5日,国际教育学院“红浚寻韵,青承文脉”志愿服务团走进被誉为“中原抗战第一村”的浚县屯子镇裴庄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裴庄不仅是著名抗日爱国志士常仙甫的故乡,更是中共卫西工委旧址所在地。1938年3月15日,面对进犯的日军,常仙甫挺身而出,组织裴庄村村民奋起反击,打响了中原民众自发抗战的第一枪,用热血与勇气为村庄刻下了“抗战第一村”的英雄印记。
同学们首先来到常仙甫烈士纪念碑前,怀着敬仰的心情,整齐列队,鞠躬敬礼,在默哀中追思先烈事迹,感悟初心使命。随后,在郜清宇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抗战讲习所、常仙甫故居以及记录着烽火岁月的碑林,馆内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武器、记录战斗的老照片,与常仙甫同志带领群众顽强抗敌的壮烈往事相互印证,生动还原了那段军民一心、浴血御敌的峥嵘岁月。他们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伟大抗战精神深深震撼和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弯腰穿行在漆黑狭窄的地道中,触摸着斑驳的墙壁,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也更直观地理解了“中原抗战第一村”的精神内核。“
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历史,在互动交流中感悟精神,这次实践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与初心的碰撞。”实践队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读懂了‘爱国’二字的分量。我们将把这份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好革命先辈的接力棒,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国际教育学院丁延敏王悦纳/文 丁迎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