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12-11-19浏览:1511设置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术型、应用型考古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掌握系统的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及文化遗产等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同时应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毕业后能够独立、有创造性地在文物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领域的科研院所、教育和管理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管理、教学的工作;能够熟练运用考古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

1.中国考古学

2.博物馆学

3.文物学

4.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三、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三年。实行弹性学制,提前毕业者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执行。

四、课程设置

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必 修 课(学位课程)

00000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000003

英语

216

5

6

6

 

 

 

 

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09_110104

史学理论与方法

36

2

2

 

 

 

 

 

至少修6学分

09_110101

中国历史通论

36

2

2

 

 

 

 

 

09_110102

世界历史通论

36

2

2

 

 

 

 

 

12_115001

考古学通论

36

2

2

 

 

 

 

 

12_115002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12_115003

博物馆学理论与方法

54

3

 

3

 

 

 

 

12_115004

文物学理论与方法

54

3

 

3

 

 

 

 

12_115005

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

54

3

 

 

 

 

 

 

 

 

 

12_115006

史前考古学

54

3

 

 

3

 

 

 

12

12_115007

历史考古学

54

3

 

 

3

 

 

 

12_115008

考古学专题讲座

54

3

 

 

3

 

 

 

12_115009

田野考古技术

54

3

 

 

3

 

 

 

12_115010

中原考古研究

54

3

 

 

3

 

 

 

12_115011

现代科技与考古

36

2

 

 

2

 

 

 

12_115012

公共考古研究

36

2

 

 

2

 

 

 

12_115013

中国考古学史

36

2

 

 

2

 

 

 

12_115014

考古人类学(建议考古学方向选修)

36

2

 

 

2

 

 

 

12_115015

博物馆经营管理

54

3

 

 

3

 

 

 

12_115016

博物馆信息化研究

54

3

 

 

3

 

 

 

12_115017

博物馆陈列设计

54

3

 

 

3

 

 

 

12_115018

博物馆藏品研究

36

2

 

 

2

 

 

 

12_115019

中外博物馆史

36

2

 

 

2

 

 

 

12_115020

博物馆与观众(建议博物馆学方向选修)

36

2

 

 

2

 

 

 

12_115021

文物鉴定与修复技术

54

3

 

 

3

 

 

 

12_115022

文物保护与管理研究

54

3

 

 

3

 

 

 

12_115023

文物艺术品市场研究

54

3

 

 

3

 

 

 

12_115024

古代文物研究

36

2

 

 

2

 

 

 

12_115025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建议文物学方向选修)

36

2

 

 

2

 

 

 

12_115026

世界文化遗产概论

54

3

 

 

3

 

 

 

12_115027

文化遗产管理研究

54

3

 

 

3

 

 

 

12_115028

文化遗产专题研究

54

3

 

 

3

 

 

 

12_115029

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36

2

 

 

2

 

 

 

12_115030

中国物质文化史

36

2

 

 

2

 

 

 

 

12_115031

文化遗产与区域社会经济专题

36

2

 

 

2

 

 

 

 

12_115032

民族学或者民俗学研究(建议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选修)

36

2

 

 

2

 

 

 

 

12_115033

专业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建议各方向都选)

54

3

 

 

3

 

 

 

 

教学

实践

12_115034

文博考古机构

 

2

 

 

 

 

 

 

五、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1社会实践

重视实践教育在硕士生培养中的作用。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本专业实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研究生可根据研究选题和实际需要,参加导师或本专业其他导师以及协作单位的考古发掘、博物馆、文物单位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在考古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论文参加一次考古发掘与整理工作,并写出实习报告;在博物馆实习的学生,重点在博物馆展览的内容与形式、博物馆的教育领域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在文物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重点在文物鉴定的实际运用,和文物市场方面运作方面做出实习报告。学生的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研究生实习,应在导师或导师所委托副教授以上专家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共计2个学分。

2.参加学术活动

1)学习期间应参加不少于10次的前沿学术报告或学术沙龙。

2)学习期间应参加一次学校学术月活动并提交论文。

3)学习期间应在一定范围内做一次学术报告。

六、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和考古发掘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科组组织有关教师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写作计划经系学位委员会批准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2.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3.论文选题要求新颖,有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写作要求观点明确、结构严谨、论据充分、有独立见解;论文篇幅应不低于3万字。

4.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应严格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硕士授予工作细则办理。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有外单位专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五人组成。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校定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硕士论文答辩后,校学位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和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5.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河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文献阅读。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考古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读的文献如下,文献的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主要参考书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

[2]             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9月第1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4]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5]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熙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7]             科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保罗·巴恩(Paul Bahn)著,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

[8]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9]             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        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11]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        李文儒主编:《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 2002年。

[13]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4]        胡骏等:《中国博物馆概览》,国家文物局,1992年。

[15]        张晖:《外国博物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16]        王蕙贞编著:《文物保护学》 文物出版社,2009年。

[17]        周静、罗雁冰、康忠镕编:《文物保护学基础》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        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9]        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

[20]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7

[21]        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2]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3]        范敬宜、张春生等主编:《文物保护法律指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24]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

[25]        林耀华:《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硕士生入学后即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培养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

3.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考古专业的基本技能。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4.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发表一篇以上与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要在毕业前公开发表),参加一次以上重要学术会议。协助导师作科研工作,并承担课题某一部分的研究工作。

5.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和能力。采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6.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发挥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努力体现“尊重的教育”理念,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个性化发展。

八、考核

1.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2.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采取笔试、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堂讨论等法官那时进行综合考核,并采取撰写论文方式进行期末考试,评定成绩。(2012年6月制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