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国家本科生资助政策精准落地,历史文化学院“行访黄水,一路同行”志愿服务团深入黄水村开展专项宣传行动。服务团聚焦重点群体,通过面对面宣讲形式,系统解读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政策的核心内容、申请流程与帮扶标准,旨在通过“零距离”宣讲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惠民政策切实惠及每一个家庭。
研精覃思:深耕政策夯内核
在新时代人才培育战略指引下,国家与高校协同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本科生资助保障体系。为确保宣讲精准到位,服务团成员秉持着“先学透,再讲透”的原则,通过政策文件研读、案例模拟研讨等方式深学细悟——国家奖学金以荣誉勋章与物质激励为双翼,鼓舞品学兼优者勇攀学术高峰;助学金如暖阳驱散经济阴霾,为困难学子筑牢生活之基;生源地助学贷款践行“应贷尽贷”承诺,架设教育公平之桥;勤工助学则创新实践育人平台,助力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能力转化。唯有深学细悟,方能在后续宣讲中精准解答村民疑问,让政策关爱穿透信息屏障,直达需要的角落。
宣讲入户:政策化风润人心
“一份部署,九分落实。”针对黄水村因三面环山、土地贫瘠导致村民收入微薄、教育负担重的现状,服务团精心制作通俗宣传材料。队员们深入农家院落,聚焦“奖、助、贷、勤、补、免”六大体系,用乡音乡语生动讲解,结合真实案例剖析申请条件与流程,一对一答疑解惑。此举有效打消了村民对资助政策的认知盲区,将国家关怀送到家门,让家长学子卸下包袱,明晰求学路径。
不少家庭表示,这次政策宣讲让孩子们能卸下包袱安心求学,资助政策如春风化雨,温暖民心。
躬身力行:宣讲帮扶传温情
宣讲之余,志愿服务团的队员们逐户进入村民家中走访慰问,大家主动挽起衣袖,清扫院落、整理农具、擦拭门窗,将庭院收拾得井井有条,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促膝交谈间,队员们耐心倾听村民述说生活艰辛,并紧密结合其家庭实际,量身份析适用的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政策,确保政策精准“滴灌”。其中,张奶奶家让人尤为牵挂。她的孙女即将结束高中学业,面对未来的大学费用愁眉不展。队员们蹲坐在小板凳上,逐条解读政策细节,帮助奶奶理清思路,制定清晰的就学经济规划。张奶奶紧紧握着队员的手感慨:“这下可算心里有底了!”
此次走访,队员们以躬身实干传递温暖,用劳动汗水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在乡土间架起充满温情的连心桥。
枝叶关情:宣讲成效暖民心
随着资助政策宣讲在黄水村深入推进,黄水村悄然生变。曾经,村民们对本科生资助政策知之甚少,部分家庭因不了解政策,在子女教育投入上满心顾虑。如今,宣讲打破信息壁垒,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村民从最初的懵懂,到主动询问申请细节,政策知晓率大幅提升,教育焦虑在交流中不断消融。
这场宣讲,不仅是政策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种。它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乡村,助力每个有梦的孩子勇敢逐梦。让惠民政策成为基层家庭的 “及时雨”,既暖了民心,更筑牢了乡村教育的未来。
(历史文化学院 肖党霞 路媛媛等/文 任雨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