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应邀莅临历史文化学院讲学。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守谦主持,部分教师和研究生旁听了讲座并参加了现场交流。
余新忠教授以《从医疗到生命——生命史学纵横谈》为题,首先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医疗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历史研究应关注的“生命”?史学应如何真正“关注生命”?他强调,“生命史学”的核心在于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让历史回归人间,聚焦健康。这意味着历史研究不仅要关注物质、制度和环境等外在事务,更要深入探究个人与群体的生命认知、体验与表达。
余教授指出,历史并非完全能用理性逻辑解释,而生命对于健康的本能追求及其种种体验与纠结,应是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这是一种研究逻辑起点的转变,是从宏大叙事和国家、社会结构转向从日常生活逻辑出发,在历史叙事中呈现多元而具象的个体生命。
余教授进一步论证了倡导“生命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他结合域外学者凯博文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造成了学界对“人类苦痛”的人文关怀。同时,他也回应了史料学等传统史学方法及年鉴学派“长时段”理论可能带来的“人的缺位”问题,指出“新史学”的潮流中,“人的回归”是重要趋势,“生命史学”正是这一趋势的深化发展,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和实践空间。
余新忠教授立足于更为广阔的人类史视野,阐述了“生命史学”的意义。他援引海德格尔及余英时等学者关于科技与人文平衡的论述,指出在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倡导人文关怀、关注生命价值尤为重要。余教授特别强调,“生命史学”的探索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高度契合。他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出“生命史学”聚焦人的生命体验与价值追寻,正是对“人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内涵的学术呼应与实践探索。它不仅有助于破解西方现代化中的资本逻辑宰制,也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结语中,余新忠教授以“不忘初心,以史学之道,追寻生命的价值”勉励在座师生,并现场解答了师生关于医疗史研究的诸多问题。整场讲座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论证严谨,以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讲述,系统阐述了他关于“生命史学”的创见与思考,展现了中国学者构建原创性学术话语体系的努力与信心,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和研究指引。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摄影:王涛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