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历史文化学院为期两周的第三学期教学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从6月30日正式启动,覆盖了2022级至2024级本科生,教学活动包括专业技能培训、考研指导、学术讲座、专业考察、专业实习、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学术夏令营等,参与学生共计300余人次。通过一系列多元化教学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我院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培养原则。
第三学期首日教学活动是考研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主要面向2022级本科生。活动期间,学院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葛风涛、王若茜、张志鹏和郭朝辉等分别针对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考研过程中出现的志愿选择、初试、复试和调剂录取等问题精准把脉,根据学情差异开展了深度辅导。指导结束后,各位老师分别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答疑。专业技能培训分别根据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意愿开设了碑刻拓印和教学技能两门课程,由王仁磊和高美苏两位老师到场指导。现场气氛热烈,学生反馈积极。
2022级本科生明年将面临毕业,毕业论文质量是毕业目标达成的重要一环。为提升论文质量,学院开展了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和师生互选工作。全体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上报并初步确定了毕业论文选题,为后续论文撰写和指导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的学术素养,训练学术规范,学院邀请2002届校友、福建省委党校教授侯竹青来院主持了题为《概念史方法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王守谦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代表到场聆听学习。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现场气氛热烈。在互动环节,侯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关于概念选择标准、史料辨析方法以及概念史研究中的挑战等问题。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对概念史这一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将其运用于学术实践有了新的思考。
专业考察也是本次第三学期教学活动的重要活动,目的在于扩大学生对革命文物遗址的感性认识,增进其文物活化利用的专业素养。7月4日,学院委派李伊波和宁莎莎等老师带队,前往焦作西大井1919遗址和焦作市博物馆进行专业考察。本次考察共有63名本科生参加,包含2022级和2023级历史学、世界史等专业的在校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学生对革命文物类文化资源和豫西北历史发展脉络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6月29日至7月12日,2022至2024级45名本科生参加了2025年度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其中,4名本科生成为我校“布贴绣梦·匠心织就”非遗文化传承团的成员,18名本科生列名“行访黄水·翼路同行”志愿服务团,7名本科生参加了“铭史承志·爱国铸魂”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思想引领宣讲工作,16名本科生分别入选“薪火相传·辉县抗战遗址行”实践团、新乡水域与社区环保攻坚实践团和“探源中原·文博传承”实践团。同学们利用专业优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志愿服务,实现了有理论反思的实践、有实践的理论反思的既定目标。
第三学期期间,2022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全体本科生奔赴新乡市档案馆、新乡市政协文史委和新乡市博物馆开展专业实习。2023级和2024级考古学专业33名本科生由学院安排,分别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带队,在山东淄博、陕西西安、河南郑州、许昌、安阳、新乡等考古发掘工地进行田野发掘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学生逐步掌握了文化产业和考古发掘的基本技能,为达成毕业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整体来看,本次第三学期教学活动不仅基于产学研的相互结合提升了专业素养,为毕业论文和升学准备提供了坚实支撑,而且大大丰富了对专业和社会的学术认知。学院将在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撰稿:李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