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赵文亮教授来院讲学

时间:2025-10-21浏览:10设置

20251020下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文亮应邀莅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学,本次讲座由世界史系主任王若茜主持,世界史专业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交流,现场围绕二战起点问题研究领域各国的学术争论及其所嵌入的记忆政治进行深入交流。

赵文亮教授围绕“二战起点”这一国际史学界长期争论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剖析。教授指出,自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被普遍视为二战“起点”以来,随着全球史视野的拓展与学术研究的深化,相关讨论日益多元。而二战起点对不同国家而言,不仅是历史事实的界定,更关乎国家身份建构、记忆政治塑造与国际关系发展。

赵文亮教授基于对美、英、苏(俄)、日、德、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官方表述、权威史学家著作及相关纪念活动的全面分析,归纳出“1931年”“1937年”“1939年”“1941年”等主要起点叙事,并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深入探讨了各国在 “欧洲中心”与“民族国家经验”之间的张力,剖析二战起点叙事与国家记忆政治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历史解释与记忆政治的交织如何影响当代全球史研究及国际关系构建。

在梳理各国观点后,赵文亮教授进一步总结了其中的共性与差异:各国学界普遍认可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 “七七事变”、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1941年珍珠港事件等关键节点的重要性,全球史方法推动“长时段”“多起点”共识逐渐形成,且1931年或1937年起点说获国际学界更多认可,同时许多国家学者会将起点确定与本国历史体验结合;而差异则集中体现在欧洲中心与全球史取向、单一起点与多起点、意识形态与记忆框架等维度。

此外,赵文亮教授还深刻阐释了二战起点认识与记忆政治的关联。他指出,二战起点的史学争论并非单纯学术问题,更深度嵌入各国记忆政治。赵文亮教授强调国家与社会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特定解释与纪念,塑造身份认同、强化政治合法性并影响国际关系。如美国以1941年珍珠港事件为起点,强化“美国拯救世界”的记忆框架;英国坚持1939年起点,凸显“孤军奋战”与 “民主捍卫者” 形象;日本官方叙事回避1931年与1937年,以规避侵略责任。

讲座互动环节气氛热烈,现场师生围绕“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轴心国小国史学界关于二战起源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等问题与赵文亮教授展开热烈讨论。现场互动氛围浓厚,掌声持续不断。本次讲座不仅系统呈现了二战起点问题的跨国史学争鸣,更揭示了历史解释背后的记忆政治逻辑,为现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与研究思路,对推动我国二战史研究的深化及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学院 范镇源)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