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应环境学院邀请,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车有教授莅临我院,在东校区实训楼1509会议室为师生带来题为“同一健康框架下抗菌药耐药性的环境因素”的学术报告。学院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研究生等8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报告由副院长朱桂芬教授主持。
车有教授从“同一健康”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抗菌药耐药性在人类、动物和环境三者间的传播机制,并重点强调了环境介质(如水体、土壤和废弃物)在抗菌药耐药性产生和扩散中的关键作用。报告中,车有教授结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污水处理厂、养殖业排放及城市径流等典型环境途径对抗菌药耐药性的贡献,并提出了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干预措施。他强调,跨学科合作是解决AMR问题的核心,环境科学与公共卫生、兽医学等领域的融合亟待加强。
报告结束后,车有教授就“环境AMR的全球治理差异”、“耐药基因在环境中的长期演化”等议题与我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专家简介:车友,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2020香港大学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20–2021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问学者,2021–202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后,2024年获NIAMS IPR Fellow’s Research Award。研究方向包含人体微生态与人类健康、皮肤/肠道微生物群的多界组成、适应与演化、耐药组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大数据解析以及新型干预策略等,在PNAS、Microbiome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环境学院 邹威 张静霄)